第193章 军事训练的目的(199)(1 / 2)
例行公事,正是由于完美逻辑和一边倒现象的存在所导致的自然结果。由于演习有着惯用的程序设计和结果配合,演习的胜利与失败总是被设定好分配给一方和另一方,这样,一次次的演习就变成了套路和熟悉的胜利预演,所谓例行公事即是在这种熟悉的模式和毫无悬念的结果中自然呈现。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而言,演习蜕变成了自娱自乐的过程都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所以,除了一个国家内部举行自我演习之外,一些国家之间还常常举行联合演习。举行联合演习的国家,如果只是联合起来打击同一个预期的敌国,久而久之,仍然难以避免使演习流于形式。但是,如果不同的国家以彼此为对手进行模拟演习,各个国家都使尽混身解数,判别其流程、战术和作战效果的不再是单独的预期设定和标准结果,而是各方之间实际碰撞的真实结果,那么联合演习的效力和作用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我这样说,并非是要完全否定一国单独或者两国联合打击预定对象的做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演习是由一国单独或者几国联合进行的,而在于进行演习的一国或者联合的几国究竟是否最大限度地以真实的战争进程考量。假如一国内部进行演习的时候,能够摒弃红方与蓝方所象征的那种代表敌我双方的情感因素,或者不如此却不对演习结果作事先的预定和之后的干预,能够以不可预期的最终获取成功的那一方为意,这样演习至少不会再变得一边倒了。进行演习的时候,不对某一方设定必须遵照的标准流程,对于某一种先进武器装备和作战战术的检验不再以标准的流程为意而是取决于演习各方在实际进程中运用的自然结果,那么演习也会很容易地突破完美逻辑的梦幻状态。演习的过程变成了自然进行的事情,演习的结果依据每一次演习的自然进程而出现,完美逻辑和一边倒的标准模式和惯性思维不复存在,这样,每演习一次就会做出不同的尝试和取得不可预期的效果,那么所谓例行公事的现象自然也就会消失了。
可是,现在的某些国家,只要进行军事演习就一定要使得代表本国的那一方取得最后胜利,如果不是这样就避而不谈此次演习的结果。演习进程一定要按照标准的流程来操作,然后得出预期的结果,每进行一次演习都要突出某一种先进武器装备和作战战术的效果,这样的演习,其作用不再是检验军队的作战效能,而是变成了展示自我思维模式、先进武器装备和某种作战战术的新闻直播室。对此,我只能很不客气地说,对于这样的国家,演习真的变成了演戏。
军事训练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要供国家来使用以达成政策目标的,然而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是军事训练的直接目的。军事训练的直接目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训练战斗力;第二类是维持战斗力;第三类是提升战斗力。
所谓训练战斗力,针对的是一支刚刚组建的新军或者刚刚征召而来的军事人员,因为新军或刚入伍的军事人员之前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并且他们极为缺乏战斗力,因而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就主要是训练其具备战斗力了。
维持战斗力,所指代的是已经受过完整的军事训练、其战斗力已经达到某种成熟的水平,因而在平常保持进行军事训练的首要目的便是维持其既有的战斗力。
提升战斗力,同样针对的是已经接受过完整军事训练并且其战斗力已经达到某种成熟的水平。只不过,在这类训练中,训练的目的不再满足于维持既有的战斗力,而是要在既有战斗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以上三类情形,是就现役部队而言的,除此之外,针对于预备役也有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但是只要预备役是在部队服现役的时候接受军事训练,这就必然要符合以上三种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只不过,当预备役退伍后,其因为军事训练所具备或得以提升的战斗力暂时封存起来了。
相比于军队的组建问题从来都极少受到关注和重视的遭遇相比,军队的训练问题比较多地被古代和现今的军事研究者们所关注和重视,这大概是因为军队的训练与他们所更加关切的军队的使用问题紧密相联的缘故。
一部分人认为通过严苛的军事训练可以将一支弱施训练成虎狼之师,在他们的眼中不是军人本身的素质而是严苛的军法构成了战斗力的来源。此种论调并不是毫无道理,现代西文新制度经济学中强调适合的制度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理论就与此类似,不论人们对于制度还是经济谁先谁后的问题如何争论不休,制度的确在某些时候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促动作用。相同的道理,严苛的军法是可以在某些时候促动军队产生强大的战斗力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角度,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现实的社会体系之中并赖以发挥作用的,同理,任何一种军法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军队之中并依赖于军队体系而发挥作用的。所谓的军法,只不是构成了促动军队形成战斗力的一个要素,尽管在有些时候这个促动要到明显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过分夸大这一要素的作用就只会使人们的思维走向极端。一个四肢残疾的人无论进行何种程度的军事训练也都无法像一个正常的军人那样冲锋陷阵,这并不是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