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球星卡碎片(2 / 3)
的美梦,来电显示上是一个熟悉的号码。
陈扬马上接起了电话。
“萨拉婶婶?”
“嘿,杰里,是我。在学校还好吗?吃过早餐了吗?有没有好好听老师们的话?对科兹洛斯基教练要尊敬点。仲夏节(注1)的时候有没有记得给瑞奇先生打个电话?听说他有1/4芬兰血统,他们北欧人都在乎这个……还有啊不要一天到晚都只记得打球,有空还是多读点书,培根和我都同你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萨拉婶婶习惯性的开始一阵唠叨,陈扬苦笑一声,将听筒往耳边移开了几分钟,才开口道:“知道啦!我的好婶婶。我喜欢图书馆,昨天我才看完一本神奇的东方著作,讲的是中国古代养雕界的超级英雄!这个时候打电话有什么急事吗?我好像跟你说过等球队集训完了才回家去!”
萨拉婶婶“哦”了一声,又念叨了几句,才开始切入正题:“你认识《汉普顿自由报》的罗德里格斯记者吗?他早上来电话说想要采访你,嗯,不止是采访,我想想……他说的是专访,对,专访。杰里,你最近做过什么很了不得的事情吗?”
……
《汉普顿自由报》想要采访陈扬。
这是萨拉婶婶在电话里带来的讯息。
也许在一个礼拜前,这会是一件听起来相当荒谬的事情。
一份城市销量前3的纸媒,想要采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高中生?
除非是要为民主或共和党做未来民调吧?
可做专访?为一个高中生?你是认真的?
原因很简单。
有人对他感兴趣了——而且,是相当一部分人。
HP-TV栏目《赛场之上》与贝泽和马里高中热身赛有关的那一期虽然只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播出过一次,但是观众反馈率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有不少观众当夜就给栏目制作组打电话询问“那个贝泽1号”的具体资料,而在节目播出后的两三天内,制作组竟然收到了几十封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观众来信。
大家都在问:“WhoisNO。1?”
他们都对这个贡献了精彩绝杀的黄皮肤小伙子特别感兴趣。
既然观众有需求,那么身为一家有节操的媒体,为什么不花上一点点时间、满足一下他们浓郁的好奇心呢?
所以,与HP-TV隶属同一家传媒公司的《汉普顿自由报》出动了。
《汉普顿自由报》并不是什么严肃认真的政论性报纸,取这个名字只不过是因为在北美,free这个单词会显得特别高大上一点。这份报纸真正的定位其实是文体娱乐——城市文娱,北美小报的最佳选择。
在美国,特别是在一些没有职业球队存在的小城市里,市民们总会对本地业余联赛保持相当高的关注程度。在本地联赛的重磅比赛中,他们的表现甚至会比看足球世界杯和NBA总决赛还要热烈。
他们很多人可以不看NBA、不看世界杯(北美是足球沙漠),甚至可以不看一年一度的超级碗和全民参与的奥运会,但他们无法忽视身边的高中联赛,无法忽视身边的NCAA。
除了对各大体育联盟过度商业化的厌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这些本地赛事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这里有他们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球衣颜色、熟悉的队标……以及熟悉的一切。
这是一种传统,是一个城市原住民家庭几代人培养出来的体育情结,当然,在一个经济社会,情结往往也意味着市场。
所以,托这种情结的福,《自由报》就是这样一份主要报道汉普顿地区一切文体娱乐赛事的畅销型报纸。
现在他们看上了陈扬。
或者说,他们正当红的记者,以毒辣眼光著称的罗德里格斯先生看中了陈扬……以及他身上蕴含的巨大潜力。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傲慢的蠢猪总是多不胜数,但真正的聪明人却也比想象中的要多很多。
……
采访的时间定在了晚上8点,陈扬白天还要练球,由于报纸的原因而缺席球队训练并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陈扬特意咨询过两位教练的意见,也许是因为《自由报》同学校提前进行过沟通,伯利教练很爽快的就同意下来,只是告诉他不要影响第二天的训练。科兹洛斯基教练则在此基础上额外提了三个要求:第一,多宣传篮球队集体的力量,第二,定稿前要征询教练组的意见,第三点则是……采访时要有监护人。
晚上7点钟的时候,陈扬同萨拉婶婶一起来到了《自由报》位于汉普顿圣保罗大道的办公楼里,接受采访。
陈扬原本想穿得随性些,可科兹洛斯基教练却显得相当重视,他虽然没有到场,但事前不但亲自为陈扬租来了一套正装,并且还让学校的理发师专门给他理了个朝气蓬勃的新发型。
用艾弗森的话来说,现在的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这代表了叛逆者队的形象。
当然,贝泽23号说这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