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4)

加入书签

1

冬去春来,田野、村庄、山梁,凡是有生命的地方,一洗冬日里的颓败景象,焕发出了无限生机最新章节。

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悉心调养,田甜的身体已恢复如初,并且还胖了许多。现在,她学着吕乡贤,留起了粗亮的大辫子。吕家门里有这么两个青春漂亮、说话洋气的大姑娘,村里人没有一家不羡慕的。乡村私学孔先生得知田甜又能来替他分担一个班时,更是高兴的不得了,他喜不自胜的把田甜带过的那些学生又交给了她。

“孔先生,咱们就这样教下去呀?”这天放学以后,吕乡贤故意把孔祥云拦住了。“不是千字文,就是百家诗,再不就是三国和水浒,就和天天哄着孩子们讲故事似的,你不觉得乏味吗?”

孔祥云笑了笑,“我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知道吗?古时候有的将军打仗,还是照着三国里面学的呢。其实咱们这所学校,也就是让孩子们简单认识几个字,好歹别当睁眼瞎,只要想办法把学生拢住就行。天地玄黄,宇宙苍茫,你就是让孩子们背会了,他们也不明白是啥意思。”

“咱们可以教呀。”田甜说,“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而我们呢就是一支画笔,你在上面画什么,它就像什么。”

孔祥云明白田甜的意思,可他有难言之隐。“咱们没有教材呀,我也不想天天教这些老古董,难道你们俩有办法?”

田甜眼睛一亮,“孔先生,我们可不可以教少年中国说?”

孔祥云似乎从来没听说过,吕乡贤解释说:“是梁启超的文章,笔锋饱蘸情感,对于读者来说别有一种魔力。”

田甜背诵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这样的文章孔祥云还是第一次听到,他高兴的问:“这篇文章长不长?”

吕乡贤说:“可长了,长长短短六大段,几千字,有些字句也过于晦涩,如果照着给孩子们念,恐怕不一定听得懂。”

田甜说:“原文想弄我们也一时难以找到,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把那些浅显易懂的段落,凭记忆把它整理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们学。这样,我们不仅让孩子们识了字,更重要的还让他们懂得了道理,大人也会高兴的。”

“我同意。”孔祥云说话很干脆,“本来咱们这里的大多数孩子,他们的家庭都不富裕,大人们之所以咬着牙让他们到学校里来识字,就是希望他们将来有出息,别再重复祖祖辈辈的老路。如果我们能教出名堂,大人们能不高兴吗?”

既然孔祥云这么开明,田甜索性把她和吕乡贤商量好的全都说了出来。“还有,我和乡贤有这么个打算,咱们中国历史上那么多英雄呢,文臣武将,侠士豪杰,文治武功的一代代杰出帝王,哪一个不是一本动人的故事?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苏武牧羊的坚忍赤诚,如果把他们的故事编出来,言简意赅,活泼多样,孩子们能不乐意学?书名我都想好了,叫中华民族的伟人们,伟大人物的集萃,这样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果孔先生同意,从现在开始,咱们三个人分头去准备,集成故事,然后编簒起来教孩子,你看成吗?”

这样一来,孔祥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本来他给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时候讲讲三国、水浒的故事,就是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一个做人的标杆——做好人的标杆,顺便也改善一下沉闷的气氛,别的他也没往远处想。现在经田甜和吕乡贤这样一说,正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太好了,这有什么成不成的,回头咱们就动手。这件事做完了,我把孩子们再调整一下,岁数大的划给你们俩,一人负责一个班。刚入学,以及入学不久的由我来教他们识字。”

吕乡贤还想客气,“孔先生,还是你来教大班吧。”

孔祥云把手一挥,“你们俩就不要客气了,我知道自己半斤八两。”他又赞赏的点点头,“嗯,这是件好事,等开了头以后,如果有女娃娃来上学,咱也照收不误,新教材就得有新气象。好,我替孩子们谢谢二位了。”说着,他还真的鞠了一躬。

吕乡贤呵呵一笑,“孔先生,我们俩还不知道谢谁呢,你就不要客气了。”

田甜不失时机的开起了玩笑,“孔先生,把女孩子也招进来,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是男女授受不亲吗?”

“咱井上峪没这个穷讲究,你看我这个孔门之后就不忌讳,你们还忌讳什么?咱们三个不是已经在一起共事了吗?闲言少叙,我们还是自己准备自己的去吧,最后看谁拿出来得多。哎,诸葛亮行不行?”孔祥云实在多此一问。

“当然行啦。”吕乡贤和田甜异口同声的说。有这么一位开明的同事相伴,她们也觉得是一种幸福。

说干就干,吕乡贤和田甜回去后,除凭记忆田甜整理出一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之外,她们还想尽各种办法搜集、整理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卓尔不凡,值得大书特书的杰出人物。这样,她们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让这一工作占了去。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精心准备,他们硬是汇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