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乾隆御笔(1 / 4)
第三十一章乾隆御笔
“小王,既然我答应永怀来医你,你就是我的病人,咱们便不算外人。就算按照江湖上的老礼儿,刚才你也不算输给我,都是同道中人,没那多讲究。我早年游走四方,以行医为生,很多人背后都叫我药爷,时间长了,连我自己都习惯了,你要不嫌丢人,也可以这么叫我。”
“那小子便抖胆了,药爷!”王进应了一声,用上了敬语。
他们两个人刚刚才交过了手,甚至王进根本就是在不明所以的情形下,被女孩青青逼着出的手,最后还伤上加伤,被老人打得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但话一说开了,满天云彩自然便散了,现在王进心里也没有半分隔阂。
这就是王进的气度,一是一,二是二,完全没有必要揪着一件事情不放。练拳的人,对待敌人固然是凶狠绝伦,但反过来对待“友人”却也是不吝啬任何的交好。之前他们打得激烈,招招全力,动则便有性命之忧,但是双方也是正面交手,堂堂正正,就是打输了也是技不如人,没什么可以怨天忧地的。
然后,罢下手来,大家把前因后果说明白了,当然就化干帛为玉帛,皆大欢喜。何况人家还是不远万里从国内连夜飞到伦敦,就为了给自己看病的,以上种种,再面对药老的时候,王进自然敬服,摆出了应有的礼数,同时也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晚辈上。
王进大病未愈,身上还有外伤,刚刚又耗尽了体力,肚子里早就饿得前胸塌了后背,一见桌上摆满了药膳饭菜,知道都是给自己准备的,哪里还会犹豫,只端起当归老鸭汤咕咚喝了一大口。
清汤下腹,顿时一股热气翻滚着,在肠胃间扩散开来,浑身的疲惫都不由一轻,当下眼睛一亮,一口气便喝了个干净。随后翘起大拇指,点了点头:“这汤熬得地道,火候十足,舒坦。”
“这可是我们家青青从小练出来的绝活,你再尝尝那龙眼粥,味道更好。”药老笑道。
“哦?那我可得好好尝尝。”也不管那粥上还冒着浓浓的热气,王进端起饭碗,喝了一大口,顿觉齿颊留香,不禁拍掌赞叹:“龙眼已经化在粥里了,入口即化,真是绝妙。今天却是托了你老人家的福,才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
药膳这东西乃是中国独有,是将中医养生的道理和日常饮食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想要做出好吃的药膳,却也不是仅仅就能单凭一张药方配伍,就能做的出来的,最关键的还在火候上。
郭青青家学渊源,素手调羹,显然是在这方面尽得了药老的真传的,年纪虽小,药膳却比她爷爷郭老爷子,做的还要地道三分。
王进吃出了滋味,当下也不客气,就了饭碗,刷刷刷刷,风卷残云一般,不到十分钟就把桌子上四菜一汤,吃的净光。
而且他吃的虽快,看似狼吞虎咽,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不但是把药膳中的一应药物吃了,就连乌鸡,人参鸡的大小骨头都细细的嚼的碎了,一一吞下肚去。练拳的人都要“炼精化气”,“精”从哪里来?还不是要从食物中吸收,用现在的话讲,那就是营养。过去的人为什么常说“穷学文,富练武”,说白了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没钱补充肉食营养,所以轻易练不得拳脚。
尤其是像王进这样出身军旅的,战士每天进行大量的体能锻炼,靠的就是部队一日三餐提供的大量肉食。要不然谁能扛下来动则十几公里的负重急行军?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拉练,营养跟不上,那可是会死人的。
而一旁的郭青青,眼见着王进吃的香甜,并且不住口的夸赞自己做的药膳,心里也是高兴。再看王进时,眼神里就多了几分笑意。
到底是女人心性,心思怪得很,刚才还对王进一肚子怨气,现在就莫名其妙的消了大半。
等到王进放下筷子,拿毛巾擦了嘴,药老让郭青青泡了两杯铁观音端过来,放在桌上,这才问道:“小王,你的拳脚功夫已经练到了劲敛一线,如同刀斧加身的地步,虽然练得只是军队里的搏杀术,但放在武术界里,也是当之无愧的外家拳的大宗师了,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像你这么大就能有这种成就的,屈指可数。问句不太方便的话,你在军队里一共练了几套军体拳?另外,你是和谁学的朱砂掌,说出来或许我还能认识的。”
“药老,教我朱砂掌的就是我在部队的一位教官,他十几岁参军,武术界里应该没谁能认得他,不过他的功夫是家传的,应该算是南少林八宝门的一支。至于军体拳,因为还有些顾忌,有些我是不能多说的,还请您多多谅解。”王进也不隐瞒。
大家都是练功夫的,遇到一起,难免就要互相探探底子。就算药老这时候不问,心里早就有了其他想法的王进,也会把话题转到这方面的。
“哦。既然不方便讲,就不说这个了。军队里面流传的军体拳外面知道的就只有四套,但我却知道肯定还有别的没有传出来。当初建国时,政府曾经不止一次,把各门各派的高手聚在一起交流开会,杜心武也去了,很是整理出几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