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大病初愈(1 / 2)

加入书签

郭三听到“草药”二字,忍不住“啊”地叫了一声,暗自着急:“我竟然得病了!”挣扎着想要坐起,却又觉得浑身无力。

王大娘安慰道:“别怕,草药不苦。”旁边那人也道:“在药汤里放一些蜂蜜,就有甜味了。”郭三歪过头来,打量那说话之人,见他年约六旬,下巴长着一缕山羊胡,像个郎中的模样。

其实郭三并不怕吃药,只担心自己在宋朝一病不起,这时又没吊针可打,弄不好要命丧古代了。

那郎中皱了皱眉头,问道:“王大娘,此时已至初夏,天气渐暖,这孩子为何会发烧呢?”王大娘叹道:“昨天半夜,我听到院内‘铛’的一声,本以为起了大风,谁知推门一看,郭三竟然睡在门口。”笑了一笑,又道:“想是她半夜起来小解,迷迷糊糊地将门槛当作枕头了。”

郭三浑身难受,听到王大娘的话也未多想,只求再睡一觉。那郎中离开之后,郭三又昏睡了过去。中午时分,郭三出了一身汗,四肢疼痛稍减,略一使力,掀开被子坐了起来。王大娘为她穿上衣服,随后端来一只小碗,一只水杯。

郭三闻到草药的气味,皱了皱眉头。王大娘柔声道:“草药虽有些苦,却能治病。”郭三道:“嗯,我明白。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不怕喝药!”心想:“我以前也喝过中药,只是略带些苦味罢了,没甚可怕的!”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在民间流传甚广。王大娘虽是一个普通村妇,但也明白郭三说的意思,笑道:“吴学究夸你会背诗,我还有些不信呢。原来真的会背!”

郭三禁不住夸奖,伸手接过碗药凑到嘴边,屏住呼吸,脖子一仰,只听“咕咚”几声,便喝了个碗底朝天。这时她再恢复呼吸,顿感一阵恶心,忙又端起水杯灌了几口,这才稍觉舒服一些,心里暗自纳罕:“为甚宋朝的药这么难喝?”

其实郭三有所不知,宋朝的药固然有些味苦,但后世的药也好喝不到哪去,只因她是一个八岁的女童,从没尝过甚么刺激食品,今日突然喝药,自会觉得不适。在后世时,她最喜辛辣食物,甚么锅巴、麻辣粉、凉皮,只要妈妈认为是“垃圾食品”的,她都喜欢吃。长此以往,她的味觉受了刺激,不像孩童那般敏感,即使服用一些苦药,也尝不出甚么异样了。

王大娘见她端着药碗一饮而尽,顿时惊呆了,过了半晌,这才说道:“喝慢些。。。。。。”郭三抹了一把嘴,不敢说话,生怕小嘴一张,便将药呕了出来。

整个上午,郭三浑身乏力,只是无精打采地坐在床边发呆。陆单送来一小包瓜子,郭三嗑了几粒,也没觉得好吃;花九九递上一小块方糖,郭三食之无味。

王知木夫妇前来探望郭三,许诺送她两件玩具。郭三暗想:“我默写了近百页初中课本,也该用一个箱子锁起来。”便要了一只小木箱。王知木点头允了,又问:“第二件玩具呢?”心想:“她若要一把小梳子,我刚好有现成的。”郭三道:“第二件玩具还没想好呢。过几天我画出图来,你一看就明白了。”木化香笑道:“你还会画图?”拉着郭三的手,说了一会儿话,已至午饭时分。

众孩童围坐在饭桌边。郭三因身体不适,得到王大娘的特殊照顾,碗里除了面条,还多了两只荷包蛋。

若在以往,郭三定会吃得津津有味,此时她浑身乏力,连嘴也懒得张,只吃了两小口,便将筷子放在桌上。王大娘连哄带劝,郭三只说饱了。王六曲道:“郭三喝药时,连眉头也不皱一下,怎害怕吃饭了?”众孩童一听这话,顿时议论纷纷。

在此之前,吃药最勇敢的是范去胡,但他并非端起药碗一饮而尽,而是要倒在小勺子里,分十几次服下。王大娘见众孩童面露疑色,便将郭三的“壮举”讲了一遍。郭三听得大乐,忙端起饭碗,将一碗面吃得精光。

午饭过后,郭三心念着学箫,只想尽快睡上一觉,养足精神之后,便去沙梁与张五会面。其余四童将她当作了吃药英雄,围在床边问东问西,时而抱怨那草药之苦,时而感叹她喝药之勇。郭三甚是无奈,只得左一言右一语地敷衍着。

陆单问道:“郭三,你怎会发烧呢?”郭三道:“我在外面睡着了。”忽又想起王大娘曾说“这孩子睡在门口”,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她昨晚分明躲在草丛中,为何突然回到了安养院?侧着脑袋细想一阵,依稀记得有人将自己抱了起来,但她当时睡得极沉,竟不知那人是谁。

这时王大娘端着药碗走入房间。郭三想起今晨的“壮举”,心里暗自得意,又见众孩童瞪大眼睛瞧着自己,忙抢过药碗,试了试温度,凑到唇边一饮而尽。范去胡看得大为钦服,暗想:“郭三这么喝药,可比我厉害多了!”

过不多久,院外响起铃铛声,却是上课的时间。郭三有病在身,无法外出,只得待在屋内。她在床上躺了一会儿,猛然间记起一事,凑到窗口叫了一声“化香姐姐!”

木化香闻声进入房间。郭三伸出小手,比划道:“化香姐姐,我要一块硬木板,一支炭笔。”木化香微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