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2 / 4)

加入书签

起,只管买一根白绫回家就是了。”

刘起凡,刘启明二人听到此话,如雷轰顶。火爆脾气的刘启明一掌就向曹公公打去,但被刘起凡给拦住。刘起凡把刘启明拉着跪下对皇上说道:“我兄弟二人愿意为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说完又连磕三头,以示忠心。

朱允炆对曹公公的做法很是反感,但一想曹公公也是为了自己,也就原谅了他。之后八人商量逃跑的计策,等到把各个细节都捋了一遍,感觉计划已经十全十美的时候才停下了讨论。这时已是傍晚,多呆一晚就多一分的危险,八人决定今夜就行动。

恒一道人带着六人离开寝宫,一方面为他们去易容,另一方面给朱允炆制造个单独的空间,好让他拿一些重要的东西。朱允炆看着眼前的鎏金仙鹤,把它轻轻一转,一道暗门打开。门中空间不大,是一个个的储物小格。上面摆放着朱允炆最喜欢的宝贝,其中就有朱元璋临终时托付给他的那四部《易镜玄要》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把它们包好,又拿了几件自己最心爱的物件。一个时辰之后,天已经黑尽,恒一道人带着其余的五人这才回来,朱允炆看那五个人,竟是一个都认不出来。五人一一说话,朱允炆这才从声音上听出来他们分别是谁。

恒一道人又为朱允炆易容,不多时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朱允炆照照镜子竟是自己都不识得自己。感叹恒一道人的手法之后,白凡和钱本三从屋外拿回具尸体,朱允炆定睛一看,这死人面貌和自己竟是一模一样。不用多想,这自然也是出自恒一道人之手用来迷惑朱棣。就算朱棣发现其中端倪,但也会为八人赢得一些时间,这时间对于逃跑中的八人无疑就像是黄金那样宝贵。

五人在寝宫房梁上拴上三尺白绫,再把尸体挂上去,制造朱允炆上吊自杀的假象这才离去。临走之前朱允炆忍不住多看了俩眼,心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回来??????或许永远不会了吧!

Barn连夜离开皇宫,出城有四个城门,在平时这是最安全的出城方式了,但在此时这却是最危险的了,因为城门外就是朱棣的重兵。八人找了个偏僻的地方从城墙上出去,城墙高三尺,对于常人自是不易上去,但有五个锦衣卫在加上恒一道人这位高人,一切便简单了许多,八人就这样出了城。出了城没有遇到敌人,但是八人总感觉不安去,故连夜赶路,从黑夜一直走到黎明,这才放慢脚步。也赶了个巧,正好来到一个小镇。朱允炆自生下到现在就没这么累过。自然是承受不住,赖着不走了,众人没有办法只好找客栈休息了。

虽然叫了间上房也是远远不及自己的寝宫的。,但此时的朱允炆只要给他一张床他就已经十分满足了。朱允炆躺在床上,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已是晌午,感觉腹中空空,呼唤上其余七人,来到楼下,这个时候正是吃饭的点,店中已经有了不少人了,八人坐定点了几个菜。

等上菜的过程中,八人听到旁边的人七七八八的都在议论一件事。事情就是在今天清晨的时候,应天守军开城门投降了。朱棣是不耗一兵一卒就进了应天城。不过在众人的谈论中没有一个人谈到朱允炆的死讯。这让八人深感不安,不知道是朱棣识破了那具死尸还是朱棣有其他的目的而故意封锁了这条消息。为保万无一失,八人还没吃饭就离去了,在小镇上买了八匹马,又买了些干粮就上路了。一路向西,朝着天府之国四川而去。路线是恒一道长提供的,应该自有他的目的,其余七人也没多问。

此时此刻朱棣在龙椅旁徘徊,看着龙椅上的五爪金龙,过一会儿再伸手摸摸。就这样有段时间才坐下。本以为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实际上感受到的是忐忑不安。不安原因之一是偌大天下,自己并非正统以何让天下人信服。而之二就是那四部《易镜玄要》了。他知道自己父亲朱元璋当年举大义之所以成功,和这四部书有莫大的关系。是自己父亲在当和尚的时候,有一日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仙人指路。等醒来后沿着仙人所指的路而去,果然遇到一人,这人道士模样,看到他后赠他四部书。他拿过之后,低头看了看书名,抬头正想要感谢的时候,那道士已经不在了。不过地上倒是多了一首诗。

诗曰:是龙终究会是龙,

化作泥鳅染凡尘。

我自助你一番力,

送书来为龙点睛。

朱元璋自知得了宝贝,赶快收好,回到寺庙潜心研读。最后真的登了天化了龙了。

可惜这四部书现在不知道在哪里,本来入皇宫的时候就下了命令,除自己外不准其他任何人进入。原本以为会很顺利的得到这四部书,可惜看到的只是一具尸体罢了。朱棣也在杀场官场多年了,虽然尸体和自己的侄子是一模一样,但他知道这一定是假的。原本就奇怪为什么应天守军这么轻易就投降了,原来是以为朱允炆自杀了。

朱棣坐在龙椅之上,宣上开城门投降的降将牛同。问道:“你是在发现朱允炆自杀的情况下投降自杀的?”牛同此时只想保命,心想说实话活下来的可能性应该大些就回道:“吾皇明察秋毫,正是如此。”这话说的倒是有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