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章 回归(1 / 3)
.更多精彩小說,請前往,一直驻扎在福州城外的旭卫镇主力徐鸿部,早就打好了行装,全军开赴码头,登上运兵船,将随高旭回师江南过年
作为同盟军中高旭最为看重的生代将领,徐鸿并没有让高旭失望
徐鸿自八月份起驻扎在福州,除了凭着旭卫镇的赫赫战功来威摄闽省内的反对力量之外,徐鸿没对于旭卫镇官兵的操练一日也没有荒废战时流血,平时流汗,刻苦的训练,严明的纪律,强烈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是旭卫镇的制胜法宝 最小说百度搜索“小说”
同盟军驻扎福建的主力部队有安义镇,安义镇的三个主力营甘辉、刘子轩、蓝登部分别驻扎在闽南、闽西、闽北;耿云部驻扎在闽中尤溪的高氏矿场负责安保;赵天武的闽海舰队驻扎厦门旭卫镇主力徐鸿部虽然回师江南,但在这大半年时,邬老家伙早就从高老庄抽调来一支庄丁队,作为骨干后在福州本地招募了一批人马,作为福州城的城卫营
高旭离开福建之后,必须要有一个主持福建事务这个人,无论是论资历,还是论能力,都非邬老家伙莫属作为高旭意志最肯定最得力的执行者,邬老家伙排除一切阻力来推行高旭倡导的政纲领 最小说百度搜索“小说”
老家伙有天生的阴谋气质,无论在商场,还是官场,他都游刃有余自从他来到福州城后,以刘中藻为代表的闽系官僚,再也无法想当初那样糊弄政,他们对抗政的小动作一步步被老家伙扼杀在萌芽之中再加上闽南地区地方豪绅发起的矿乱的平息,大批地方官吏因贪墨被撤换成同盟会的会务干员,使得刘中藻、张肯堂为首的这些隆武遗臣所依仗的地方门生势力扫之一空,他们在福州的权力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高旭倡导的政、学在同盟军的枪杆子下大力推行起来在福建,明面上由刘中藻的行政院主政,但暗地里却有腹黑的老家伙坐镇,抗拒政的那些旧式官僚要么驱逐出省,让他们流亡到两广的永历、绍武两个政权去扯皮帝统,要么用那些来自崇明同盟会总部的会员干号替而代之,至于那些官绅的田地充公为同盟田,收缴到同盟会公有,减低田租,招募流民种植
同盟会的政废除了历来的抑商政策,废除路引,鼓励贸易流动,大力提倡工商同时废除各种苛捐杂税,厘定合理的税收,在厦门开海关,设立海税在那些旧式官僚眼里,同盟会是一个充满着铜臭味的海盗政权,大量不愿“同流合污”的官僚们流亡两广,在永历和绍武两帝中选择他们的“明主”效力
对于这些“人才”的流亡,福建行政院院长刘中藻自然极是忧虑,因为像张肯堂、曾樱、路振飞这些隆武遗臣们也越来越对同盟会的政学有意见他们认为这些都是邪门歪道,同盟会虽然声势浩大,但所举所行皆没有得天下的正道
特别是同盟会学废除八股取士,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那些专事一些“奇淫导巧”的工匠也能成为科学院的骨干,那些充满铜臭味的商人成为商政院的中坚,都与他们这些正统出身的士人共治天下,实在让他们难以忍受
但以高旭看来,整个明末的官绅阶层都已烂透了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现在高旭只想一力降十会西方的资本主义都已经发力了,东方要是还是让那些抱着圣贤书的腐儒们主政天下,压抑工商发展,奉行闭国锁关政策,就算驱逐了满清,也难以进入大航海时代,在全球尺度上争霸资源要是未来同盟会主政者的眼光还在东方的一分三亩地上,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中华民族谈何崛起?
在这个时代上,以高氏为代表的海商算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阶层,也是最充满活力、进取力的阶层,要是让同盟会的胜利果实最终让那些士人阶层窃取了,最终不过又是一个腐朽的轮回而已
高旭坚定地实施政,刘中藻只有妥协在闽系官僚当中,刘中藻是第一个深切体会到要救汉人天下,要驱逐鞑虏,非高氏这个兴势力莫属,他尽力地安抚张肯堂这批老友,并与老家伙周旋,费尽心力来维持福建的稳定
除了政之外,开办学是高旭最为关心的项目既然那个陈鼎没有开办学的魄力,高旭就让用归庄替而代之归庄与顾炎武是好友,也是最早追随同盟会事业的那一批人,在他的主持下,高老庄的同盟公塾的学制已日趋成熟,让他坐镇福州开办学,是最为适合的人选
在学体制下,八股文早已废除,学生不再只是死读诗书,圣贤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基础学科,除了国学之外,又有数学、格物、自然之类的学科同盟公塾培养的不是死读书的士子,而是奉行国学理工并重至于政取才,那些只会八股文的腐儒一概拒之门外
在同盟会政的冲击之下,福州城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蓬勃生机
十二月十四日,在尤溪的入江口,高旭登上由黑人船长丹泽华盛顿所驾驶的同盟号旗舰,从闽江溯江而下,直达福州码头
在码头上,闻讯而来的福州城民早就人山人海当高旭现身在同盟号旗舰上时,码头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如今高旭的地位与声望,在某些有心人眼中,早就不是那些朱明藩王可以比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