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戴了眼镜更好看(1 / 2)

加入书签

麻辣烫也叫冒菜,是川渝地区最有特色也最能代表“川味”的一种饮食文化。川渝地区,或大或小的麻辣汤店家及小摊,遍及大街小巷,可谓是川渝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麻辣烫是食物的平民化归宿。青菜鱼肉,被细细地穿在了签子上,一股脑儿地往高温里推,真正是赴汤蹈火。没有什么讲究的烹调过程,它们就这样被粗糙的人类搅和在一起,互相沾染了彼此的味道,再也不能分开。

据说,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麻辣烫的发源地是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追溯第一家的话,是一个老人,刚开始以挑扁担的方式经营,从那时到现在有大概二十年的光景,在这牛华一个人口只有几千人的很小镇子上,做麻辣烫的有二十多家,所以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要求他们在长期的竞争氛围下去改良和创新,口味吗,呵呵,当然是全国最好的,因为全国做麻辣烫的都是从这走出去的或是他们的徒子徒孙。

麻辣烫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

后来,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麻辣烫渐渐从江边上了岸。

重庆城内的饭馆把这种饮食方式店堂化,麻辣烫就开始发展起来,到了当代,麻辣烫更是因为方便,自助,快捷的优点迅速名扬大河南北,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饮食。成都将麻辣烫发扬光大,有一种说法也说是成都人发明了麻辣烫,不管怎样,都是四川的麻辣味嘛。

麻辣烫可说是火锅的“简装版”,菜都穿在竹签上,吃的时候,将一大把竹签穿起的一大把肉和菜放进翻滚的红汤中,几分钟后捞起,正宗的吃法可不是一串一串的吃,而是一抓一大把,用筷子轻轻一捋,菜就纷纷掉落香油碟中,然后---开吃!

虽然看起来没有火锅气派,很多店也很简陋,但是味道可是吹得。

夜风微凉,行人来往,不远处也是的入口像是个温暖的口子,里面慢慢的热腾腾蒸汽流已经是挤了出来。叶秋两人感觉到,脚步顿时快乐些。

两人很快就是进了夜市,这里到真实热闹不减。周五晚上是十二点关寝室,所以此时出来吃夜宵的学生还真不少。

身旁秦月脚步慢了些,可以叶秋并行,时不时的手肘和胳臂也是有些摩擦,凉热这样看来倒也是有些刚刚恋爱不久的小情侣。不过叶秋高高大大的也是格外应人瞩目,时不时有着行人侧目,秦月倒也是不矮,可是再也求身边就是闲的有些玲珑小巧了,不过要是再像叶秋怀里窝一些的话,也是可以说成小鸟依人了。

秦月虽说乌溜溜的眸子眨巴眨巴的都是看着前面,可是还时不时的留意身旁的叶秋,也不知道是想了什么高兴的事情还是这里的蒸汽太热的原因,秦月小脸也是升起了一搓红晕。

两人转了转,除了火锅店就是麻辣烫小摊。两个人吃火锅显然是有些不划算,而且没有那个热闹劲儿。最终还是决定吃麻辣烫,秦月倒是没有什么别的反映,很积极的走到那些小摊前,东瞧瞧西瞅瞅,看来是打算找一家比较中意的。

这里是广场旁边的夜市,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周围的学校林立,如天京交通大学、师范大学、理工大学等…。,每当黄昏五六点时刻,大量的下课下班人潮群涌而入,为这商圈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商机及热闹的气氛。夜市如大型熟食中心,店铺一排排整齐排列,沿着入口走,更发现信道比以前宽阔,确实比较好行,夜市的规模与商机极大,周边地主纷纷开设店面赶上商机,在夜市里可以尝到全国各地的美味小吃,囊括大江南北综合小吃、从牛排、铁板烧到蚵仔煎、广东粥、生炒花枝、琳琅满目。

因为夜市里的东西玩意,吃的喝的都是不贵,在这附近,理所应当的大部分顾客都是周围的学生,每当晚上时,这里也是人满为患,逛夜市的人潮总将狭窄的通道挤得水泄不通。

叶秋决定吃麻辣烫之后就有点后悔,怕那群在寝室里打牌的家伙也心血来潮突然出来吃夜宵,到时候让他们撞见,乌鸦嘴传出去,就怎么都说不清楚了。

秦月好像没有这样的顾虑,欢快的走向广场上的麻辣烫的摊位,回头问叶秋,“你要吃哪些?自己拿啊,”见她如此爽快利落,叶秋倒也不好意思再扭扭捏捏,于是随手抽了几串肉和几串蔬菜,放到篮子里再交给她。

“跑了那么久,肯定饿了,再多拿几串!”秦月自作主张,又给叶秋的篮子里放了好几串肉丸子。接着,她又给自己挑了一些,再一起交给老板买单。他们坐在露天的桌子边,眼馋的等待着香喷喷的麻辣烫捞起来。那群家伙,不要出现啊……叶秋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