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2章“团伙”(1 / 2)
“洞溪小学”坐落于四川省“云羊县”白龙镇“洞溪”村,这里的老师大多初中文化水平,偶尔一两个有幸读过高中的老师将被视作学校的“宝贝”,像李旺的班主任“晏老鼠”便时常被其他老师誉为“老师中的战斗机”。
小学的布置采用了传统的单层四合院格调,石灰抹墙壁,青瓦盖房顶,院子里种了四五棵高大的梧桐,看上去颇有几分威严。整个小学加上建在外面的茅厕一共占地五六亩,容纳了近三百师生,其中的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这样一个破落的小学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全校师生课间必须做一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校长是一个经历过文革的老夫子,他说:“学校可以穷,老师可以被看不起,学生也可以没水平,但是不能没有梦想。时代在召唤,召唤我们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既然这是校长立下的规定,也没人敢违背。李旺也就跟着大伙一起在坑坑洼洼的操场上“瞎比划”,至于规范与否,反正也没人看。
建校二十多年,也培养出了一批略有“成就”的校友,其中最值得学校骄傲的,就是七一村的村支书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虽然七一村只是白龙镇上一个极偏远的村子,离“洞溪村”也有十几里路程。但怎么说也是村级干部,所以这个村支书的光辉事迹经常被学校的老师拿出来炫耀:“以前我教过那狗娃,还打过他屁股……”说到这里,说话者瞬间感觉自己比那村支书更加牛气:怎么样?再厉害也被我打过屁股,低人一等!
李旺、虎子以及一直在窗外等候的刘军(外号“牛娃”)都是七一村的村民,关于村支书的事也没少听长辈们念叨。说是以前吃“伙食团”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磨洋工。只有这个名叫“张为善”的小伙子主动提出上去修公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后来他便得到了某位贵人的提拔,弄到七一村当上了村支书。
---------------------------------------------------
三个小孩子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谭虎和刘军的父母早已习惯了自己孩子的这种“早出晚归”。而李旺的母亲胡小翠不一样,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宝贝幺儿回来得这么晚。接过儿子背上的书包,关心地问:“旺娃,怎么今天这么晚?”
“留校了……”李旺有些害怕,自己的成绩在班上虽然算不得出类拔萃,但也没有沦落到跟虎子一样天天留校的地步。这还是他的第一次,也不知道母亲会不会胖揍自己一顿。
这时候一个比李旺稍微大一些的小女孩从屋里跑了出来,身上的衣服也“贴”满了补丁,头顶上扎了两条长长的羊角辫,总体看上去还算干净,这也是母亲精心打理的结果。女孩看着李旺,“咯咯”的笑了起来:“羞,羞,羞,竟然被留校了!”
“你……”
当李旺遭到这种好不加以掩饰的挑衅之后,心里的那一丝害怕瞬间飞灰湮灭,气得话也说不出来。要不是看老妈在场,估计已经冲上去跟这个比自己大了六岁的姐姐扭打在了一起。
李旺的姐姐叫“李娟”,是老妈胡小翠费尽心思想出来的,而“李旺”的名字则是由他老爸问了好几个工匠得来的。
这姐弟俩不知道上辈子是不是结下了宿仇,见面总是打打闹闹。李旺作为家里的幺儿,又是“带把”的宝贝,自然可以享受很多特权。只要他跟姐姐发生冲突,无论谁对谁错,基本上都是姐姐挨骂。尽管如此,这个大了六岁的姐姐依然以激怒李旺为乐趣,乐此不疲。
“怎样?本来就是!不好好念书,笨得跟头猪一样!羞,羞,羞!”李娟显然并不把弟弟的威胁放在眼里,继续得瑟地嘲笑。
“好了,好了,别闹了!你还没吃饭吧?在锅里面热着呢!”老妈不发话,这姐弟俩就不得消停,如果不是自己在场,恐怕他们早打起来了也说不定。这俩背时孩子相差六岁,却还是不让人省心,完全不像牛娃跟他姐姐之间那样和睦。老妈的口头禅便是:“你们怎么不学学牛娃跟他姐姐?整天打打闹闹像什么样子!”每每听到这样的比较,姐弟俩便会出奇的同气连枝,回应道:“那是牛娃憨,他姐姐傻!”
李旺瞅了瞅李娟,暗骂一声“小人得志!”一扭头跑到厨房,化气愤为食量。老妈在外面忙着准备猪食,冒出一句:“吃不完的给你老汉留着!”(“老汉”在四川方言里就是“老爸”的意思)
“诶,知道!”
李旺端着老妈做的“美味”,漫不经心地回答。所谓的“美味”也就是稀饭配上看不见半点油水的炒腌菜。还别说,把腌菜放在稀饭中一搅拌,味道还真不赖。
也许是饿得太厉害,也许是老妈做得实在太好吃,竟然差点把热在锅里的一大碗稀饭喝了个精光。一想到老妈的话,李旺忙吐出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稀饭,用腌菜精心的掩盖起来,放回锅里。装着什么事也不知道,一溜烟儿跑到客厅搬出一张布满刀痕的凳子做起了作业。这是李旺的习惯,不做完作业是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