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序言2怀念岳父赵欲仁(1 / 1)

加入书签

序言

《怀念岳父赵欲仁》

我岳父赵欲仁,百度百科的词条上这么记载——

赵欲仁(1895-1965),中国教育家。祖籍江苏苏州鹿苑(现张家港鹿苑),后迁居浙江杭州。早年毕业于苏州师范学堂,后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民国浙江省教育厅任职至解放,参加了向军管部门移交工作。早年积极参加黄炎培先生所创立的中华职教社,并在第四届全国大会上发表正式演讲。平生著作成果丰硕,主要著作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六年九月初版《小学国语科教学法》,该书1932年国难后再次出版,1934年9月第三次出版,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后又版六十余次。另外,该书又编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1集,于1930年4月出版。中国教育家俞子夷为本书作序说:“赵君这书,又进了一步。中国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国语教学,还不过几年的事,这书里已经一一介绍。这是一个特色。

我岳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学和笔耕,孜孜不倦。即使到了晚年,在从事职工业余教育期间,仍然在课前准备教案,写备课笔记,其执着和敬业,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对学生十分关心,对进步青年尤其如此。1922年在常熟县立第三高小任校长期间,曾对家境贫困、学习优良的学生庞静涵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和就业上的帮助,直到1939年庞静涵去延安学习。解放后,庞静涵回到上海、杭州工作,两人仍有往来。

1948年,我岳父在浙江省教育厅任第二科(即社会教育科)科长时,曾率领当时的浙江省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的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我岳父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其中五人都培养到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三个儿子都学工,三个女儿均学医,这不要说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属不易。

在对待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他思想开放,十分民主。1955年10月,当若蕙把自己的恋爱问题向父母汇报并征求他们意见时,岳父在一封回信中对若蕙说:“婚姻问题,我们采取‘子女自主,父母辅导’的方针,对对象的学识、健康、工作和生活各方面能有相当了解,对政治认识、情感交流方面能获相当满意,自可进一步向结合的道路上开展。你即将完成大学学业,平时又能深入观察和考虑问题,对你认为满意的人,我们当然同意。”这样开放和民主的态度,在50多年前的确不多见。

我岳父身体一向很好。1959年春节,我同若蕙在杭州结婚。当时我还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工作,在杭州的一个多月里,有不少时间,白天都由我岳父陪同到西湖各名胜景点游览,常常半天或大半天都是步行,而当时64岁的岳父特别能走,好像一点不累似的,有时比我走得还快还有耐力。

1963年,岳父突发腹股沟疼痛,医院诊断为疝气。马上住院手术,恢复得较快。大概在1964年上半年,他肺部又发现病灶经多家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当即到半山杭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每个星期日,我和若蕙陪同岳母一起到半山探望;岳母更是每天必去,把烧好的菜带去。经过治疗,岳父的病情比较稳定,心情也还比较开朗。我们去医院时,常常会看到岳父同一起住院的病友、老朋友舒鸿(浙大著名教授,中国第一位执法奥运会的篮球裁判,时任省体委副主任)在院子里散步。出院后,1965年上半年他还到北京大哥家去住了一段时间,并请北京协和医院等专家复诊,发现癌肿瘤已经转移扩散,病情加重,遂于8月底返杭。在家里请杭州著名的中医师王幼庭出诊,服用中药。后终因病重不治,于1965年12月逝世,享年70岁。

1976年9月,由若蕙和岳母操办,把岳父的骨灰安葬在杭州城西闲林镇的荆山岭。在以后的十多里,每年清明节或冬至,我和若蕙都要到荆山岭去扫墓,看望他老人家,直到若蕙自己病倒瘫痪不能行动。

敬爱的岳父,希望你在天堂平安,快乐每一天,我们永远怀念您!

康铁城2012。10。26于杭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