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文军长征”比不上红军长征(1 / 2)

加入书签

(一)

1927年至1937年抗战前这十年,被南京国民党政权称作所谓“黄金十年”。虽然,当时国内外各种危机已即将暴发,但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战乱不断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个喘歇的机会。到抗战前,全国已有高校108所。当然和如今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每个都有几十所大学在办学是无法比的。但毕竞离京师大学堂建立——中国第一所大学建立,才过去了20年左右的时间。

1935年底,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两天后,浙大联合全市各校学生,冒雪在杭州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浙大学生会主席施尔宜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学生的游行示威,得到了市民送粮送水的实际行动表示支援,浙大同学心里感到十分温暖,斗争的决心更坚定了。

施尔宜等随后被浙大开除。同学们再一次被激怒了,于是就展开了驱逐浙大校长郭任远的“驱郭“斗争。

学生联合会张贴出:《驱郭(任远)宣言》

在宣言的后面,

“附:浙江大学全体学生签名立誓

我今慎重签名盖章于下负责表示不达驱郭驱李及其同党严杨之目的不止纵牺牲至最后一人亦必坚持到底此誓

大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立誓

教育系:

王承绪邵瑞珍计克敏章襄李承恕高寿衡张锦潮朱润瑜潘凤韶蒋廷黻承宗绪。。。。。。

。。。。。

高土二三:

徐鸿逵伍沂俞世法冯嘉猷颜泽霖宋尤龙杭趾祥马祖寿董史良王福润范文河施祖铭沈耀琳姜兰芳阮镜清郑锡湘夏克铨王景铭徐正源朱补年陈业清徐光遹郭耀松刘德明赵人龙楼玉堂。。。。。。”——“”部分摘自《浙江大学学生运动史》

1936年1月22日,春节前一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带着大批宪兵特务来到浙大,召集全体学生训话。

蒋介石说我是浙江人,你们是我家乡的弟子,我是非常关心你们的,但你们现在这样的胡闹是政府不允许的。前面的事情就算了了,你们立即给我们复课,不能说到哪里是哪里,校长你们说驱逐就驱逐的。

大家不理他。也不说,不表态,蒋介石也没有办法了,但蒋介石知道这个校长确实失去民心了。

不久,民国行政院免去郭任远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职务。蒋介石派已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的陈布雷物色新的校长人选。陈布雷的胞弟陈训慈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竺可桢。

2008-09-01,央视摄制的以浙江大学西迁历史为主题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文军西征》,通过历史文献、遗迹,以及亲历者的口述等,再现历史长河中的人和事,完整地记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史,通过浙江大学的西迁崛起,讲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

1937年9月,浙大一年级迁往浙江的西天目山上课,12月全部迁往浙江的建德,这就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次搬迁;

第二次迁往江西、吉安、泰和;

第三次迁往广西宜山;

第四次迁到贵州。

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定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的西迁暂告一段落。

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

在撤离杭州的时候,竺可桢又做了两件事,一是补发被开除的浙大学生会主席施尔宜的毕业证书;二是克服了很大困难,把杭州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共三万六千余册,转辗运到贵阳,抗战胜利后,又搬回杭州,保住了这份国宝。抗日战争爆发。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就开始筹划搬迁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事宜。据说,他找到当时负责图书馆的教育厅长的许绍棣,许显露出党棍的本色,根本不愿管此事。陈只得上报,并找竺商量。

陈训慈的日记中记载了其后他借钱及自己垫资运书的经历,还曾感叹:“无车无钱之苦,至此奈饱尝风味。”

文澜阁《四库全书》在经过江山时,有一车书翻到溪水中,现在一些书上还能看到水印的痕迹。

笔者认为,就凭保住了这份国宝这一点,竺可桢就可载入史册。

时下,有的文章甚至直接把“文军的长征”和红军的长征相提并论,是否描写过度?这大概是有的文人,又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毛病了吧!

笔者以为,“文军的长征”一为以后海峡两岸的经济建设保护,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二保住了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三浙大的“文军的长征”和所有抗战中内迁的学校,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消灭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