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大伯抗战求学记2(2 / 4)
竺可桢一家暂住在旅馆里,竺可桢的小儿子竺安却闯了祸。
据竺安回忆,旅馆里面我们家里有很多箱子,这个箱子呢已经年久了,老化了,有的地方就破开,破开以后这个纸就卷起来了,我看卷起来的就像刨花,肯定很容易着火,就拿个火柴点了一下,点了一下呢,又害怕了,我就跑掉了。实际上后来没着起来,因为它是很厚的一层一层粘在一起的纸,又有油漆,但是就已经烧黑了,烧黑了后来一查问嘛,肯定就是我干的。
平时一向和蔼的竺可桢,这次狠狠的教训了小儿子竺安。
据竺安回忆,那我父亲气得要命,本来这个事迁校的事情已经弄得他焦头烂额了,你还在这里添乱,按在床上就打了一顿屁股。打了一顿屁股呢,我还觉得很委屈,觉得太委屈了,就想投河自杀,我就想。
年仅8岁的竺安偷偷跑出旅馆,在玉山城里打转,因为路不熟,没有找到玉山城内的河流。竺可桢和妻子张侠魂四处寻找,最终找到了竺安。
据竺安回忆,这件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但是现在想起来呢,的确是很愧疚的。
1月7日,在浙大师生被困玉山整整11天后,铁路局终于同意拨十三节车皮给浙大使用。天刚放亮,学生们就挤在玉山火车站的站台上。这辆火车,除三节客车车厢外,其余都是拉货用的高边敞篷车。男同学们自觉地把客车车厢留给教授和女同学乘坐。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年级新生唐觉登上了一节铁皮车。
据回忆,一个铁皮车上吃过炸弹,铁皮往里边翻,毛的嘛,衣服都割破了嘛。晚上的风就从孔孔里面,呼噜呼噜吹进来的,脚是冷得不得了。大家挤在一块儿的,你的脚,我的脚都分不清了,大家睡着觉,冻僵了,麻了。
据大伯赵人龙回忆,大家不能睡觉,睡着以后要挨冻,要感冒,那怎么办呢,大家唱歌嘛,大家唱《东北松花江》什么的。
据回忆,吃也没得吃的,水也没有,什么也没有,都硬撑着的,没办法,逃难吗,这就叫作逃难的味道,能逃就是好了。
(二)。
1月20日,浙江大学师生经过了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江西吉安。他们从浙江建德出发,途经金华、玉山、樟树等地,行程752公里。迁校的目的地本是江西泰和,但由于战局发展迅速,浙大提前撤离建德,泰和房舍还未准备就绪,而吉安有两所学校正在放寒假,所以全校师生暂时栖居吉安。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禾水在此汇入赣江。城内赣江的堤岸长7。5公里,有一座浮桥与江中的白鹭洲相连。白鹭洲是一个长约2。5公里的江中小岛,自古闻名的白鹭洲书院就建于此。
白鹭洲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学生们在这里暂时休息下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之间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据回忆,初到白鹭洲的时候啊,有一天早上我去洗脸的时候,正好一个女生叫范文陶,只有我们两个人。她呢就说今天的洗脸水不热,不够热。我说可以呀。她呢就伸出手来摸底我的手了,啊哟,我一下子就像触电了一样,从此以后我就跟范文陶就好起来了,不过那个时候啊很单纯的,浙大的同学经过西迁,真是共患难同甘苦,感情特别深。
全体师生抵达吉安两天后,国立浙江大学在吉安中学复课,学校暂不放寒假,并决定在一周后举行期末考试。
据回忆,我们竺校长是抓学习抓得很紧的,那么在那里就大考,我们也举行大考。
据回忆,考试的话,一直动荡,所以这个功课要考好分数这是很难的。当然也有些同学考得好的,大多数都考不好的,能够及格都已经是拜天拜地了。
到达吉安后,竺可桢一家以每月十元的价格租下城中木匠街53号。此时,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背着父母报考了中央军校。很快,竺津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收到了中央军官学校第十四届考生的录取通知书。
从送通知书的军事教官口中,竺可桢得知,前线急需军事人才,已经内迁成都的中央军校,将三年的学习时间压缩到六个月。虽然竺津近视400度,但成绩优秀,破格录取。
竺可桢夫妇并没有因为儿子出色的成绩而高兴。而是极力反对年仅16岁的竺津入军校学习。
2月中旬,吉安中学与乡村师范的寒假结束,泰和方面的房舍也已准备就绪。在吉安过完旧历新年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南行40公里,深入泰和乡间。
刚刚在温州老家过完春节的苏步青,也告别日本妻子苏米子和五个子女,开始前往泰和与学校会合,继续他抗战时期的教学生活。
赣江流经泰和,几乎年年泛滥。赣江两岸是泥沙淤积而成的平原,因而常常遭遇水害。浙江大学迁到泰和后,师生们大多数居住在当地最富有的乡坤萧百万的宅院里,浙大师生用来举行重大活动的礼堂咸正堂,是萧百万家族的宗祠。在这些宅院的楼壁墙角,常能看到淹过的水痕。这些水痕引起了竺可桢和文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注意。
据回忆,竺校长就和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