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微芒(2 / 2)
漾,拉着红绡的手说了些半晌家长话才离去。
待董氏的大红销金围子暖轿走没了踪影,院里院外的丫鬟婆子们纷纷掩了嘴偷笑,能说会道的五夫人竟在不声不响的六夫人手里吃了个哑巴亏?果然是叫狗不狠,狠狗不叫!
董氏气哼哼地回了荷香院,若瑶却在回松风院的路上被武安郡王派人叫到了内书房。
若瑶刚踏上内书房台阶,敬茶那日见过一面的丫鬟听雪已从屋里走了出来,笑吟吟地挑起毡帘请若瑶进去。
听雪鼻腻鹅脂,体态风流,身上不闻脂粉气倒有股若有若无的墨香,若瑶便知听雪是武安郡王跟前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得意人,当即含笑点头以示谢意,
武安郡王穿着家常律紫左衽锦袍,腰里系着巴掌宽的镶岫玉锦带,正对着临窗大案挥毫泼墨。
瞧见若瑶进来,他只是略点了下头,手中的笔并未停。若瑶见案上闪银澄心笺纸上的长诗已写到最后几个字,便屏息凝神立在一旁,生怕打扰武安郡王。
“过来瞧瞧父王的字如何?”武安郡王放下笔,接过听雪递上来的湿布巾擦手,转脸对若瑶笑道。
一首颂扬诚元帝德政的乐府体长诗,词句无甚新意,书法也是中规中矩的小篆,可若瑶却在圆润婉转的笔划中瞧出铁马冰河的气势,细细品味,只觉得胸中丘壑纵横,那无锋无折体正势圆的笔体,倒似乎是种掩饰。
“轩哥媳妇懂书道?”捕捉到若瑶眼一闪而过的诧异,武安郡王眸色微深。
若瑶收敛心神,脸色微赧地摇头,“媳妇自幼奍在庙里,不懂这些!”
武安郡王上下打量了若瑶几眼倒也没多问,只叮嘱她回门早去早回,又说了几句替他向西宁候问好之类的客套话,便吩咐听雪将他给西宁候准备的礼物交给若瑶。
前朝大家徐洪任的《快意林碑帖》,纵然是真迹,西宁候也瞧不出好来。若瑶暗叹糟蹋东西,双手接过,笑意融融地替西宁候道谢。
若瑶走后,武安郡王眉头紧锁,派出去的几拨人都说,青峰庵中把林四养大的是一聋一哑两个老尼,那俩人虽然容貌尽毁但来历清楚,年纪也不相符,决不是他要找的人。可为什么在庙里养大的轩哥媳妇举手投足间,隐约有那人的风韵气质?
倘若轩哥媳妇真跟那人有关系,怎么上次瞧见玉石盆景,这次瞧见《快意林碑帖》,她都没有什么反应,难道小小年纪城府就已深不可测?
武安郡王忖夺不安,回到松风院的若瑶却又惊又叹。
展开书卷细细瞧了几遍,确是徐洪任的真迹。笔墨酣畅,斗笔狂草如奔雷崩浪般气势压人,这样万金难求的东西落到西宁候手里真是可惜了!
不如留下这个真迹,仿一张交给西宁候?
没想到自已竟有了贪念,若瑶苦笑着摇了摇头,缓缓收起书卷,卷尾两处题字蓦地映入眼帘。
‘君投尺素,妾以何相还,唯有一心可偿君恩,纵冬雷夏雪亦不能负。’
‘妾心我心,蒲草磐石两不移,定不负相思意。’
前者是一笔隽秀的簪花小楷,后者是笔势洒脱的八分楷。虽然无题无序不知道是什么人所写,可寥寥数语,一往深情已跃然纸上,显然是男女间的山盟海誓。
能拿出来送人,这上面的字迹肯定不是武安郡王所写,放眼天下什么人竟然有这种大手笔,拿徐洪任的真迹当信纸,传情示爱?
纵然情深意重,可这样的字迹落在卷尾,就跟在名胜古迹刻上某某到此一游一样,大煞风景。
若瑶满怀遗憾地拿手戳着那两句情话,却骤然觉得那笔簪花小楷有些眼熟,仿佛在哪里见过。
竹香抱着熨烫好的衣裳进来,瞧见若瑶正对着一卷字画出神立刻道:“姑娘一看见字画就入迷,忘了时辰。今天可是您回门的日子,还是快点更衣打扮吧!”
临仿之道在于过目不忘,若瑶自信瞧过一眼的字画笔迹就不会忘记,可她想了半晌也没想起来在哪儿见过那笔迹,被竹香这一打岔,刚刚涌上心头的一抹痕迹又烟消云散了。
她回头看看钟漏,时辰确实不早了,便放下书卷笑道:“好!我听你的!”刚换好衣裳,几位姨娘就陆续进来请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