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真相大白(求推荐票...(1 / 3)
“那群人露宿在榆林堡,其中有大车二十五辆,随行武卫中军士兵五百人。”
“报???那群人现在依然在榆林堡,大车二十辆,随行武卫中军士兵三百左右。”
“报???那群人正在找水,井里都是死尸没有水源可以引用,榆林堡早已毁弃没有可用的家具,没有床榻可以歇息,只有一个年老妇人和一个瘦弱男子共用一条长凳背靠背的歇息,其他人都在地上睡觉,连个地铺都没有??随行武卫中军士兵不足二百。”
随着侦骑不断的传递消息,杨一鸣不禁苦笑,不到半夜的时间,随行的士兵就跑了一多半,看样子到了天明,能剩下一百人就不错了。
唯一令他有些意外的是,这些兵居然只是四散逃逸,没把那伙子人给抢了???二十五辆大车,装的恐怕都是金银细软,很是令人动心啊!
令他感到好笑的是,这帮家伙逃命的时候,居然没带粮食、饮水以及炊具,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东珠翡翠还不如烧饼馒头呢!
杨一鸣取出怀表,趁着火光看看时间,下了命令:“所有人抓紧时间休息,三点钟吃干粮,三点半出发,四点半天亮之前赶到榆林堡!哨兵加强戒备,尤其是那些洋兵俘虏,绝对不能逃掉一个!”
???分割线???
榆林堡从元代开始就是京畿重要的驿站。元代的胡助《榆林》诗:“倦客出关仍畏暑,居庸回首幕云深,青山环合势雄抱,不见旧时榆树林。
从元代一直到清代,这里都被设为驿站。明朝永乐初年,始建榆林屯,为隆庆州后十里之一。该地在古代是延庆的重要景点,其“榆林夕照“为延庆著名的八景之一。明朝礼部尚书赵羾曾写诗赞道:”阵阵牛凌晨下远坡,疏林返照夕阳多。数声牧笛归村疃,几缕炊烟出薜萝。古木撑空鸦噪晚,枯枝堕地鹊争窠。柴门未瞑家家掩,恐有前山猛虎过。”村西旧时有灯山楼一座,内有二丈七尺高、九尺宽的灯架,以三千六百盏油灯摆成财神、关公、观音等神像,一天换一神,是华北地区一个独特的景观。清朝咸丰六年立有“榆林堡义学”碑一座。村内建有城隍庙,院内有树龄达四百年的古柏,夜色之中望去,只见它张牙舞爪如同择人而噬的夜叉,令人望而生畏。
城隍庙早已破败不堪,神像上的彩绘剥落面目模糊不清,香炉也不翼而飞,一张只有三条腿的长凳是唯一的家具,缺的那条腿用墙上拆下的泥砖垫着,勉强支撑着不倒。一个穿着蓝黑色短衫头上包盘羊髻的老妇人和一个店小二打扮的瘦弱男子,背靠背的打盹。在他们周围的地上,横七竖八的躺着一群妇人,看得出来,她们是真的乏了,在坚硬的泥砖地上也沉沉的睡去,尤其是一个脖子肿的老高的胖女人,更是鼾声如雷。
初秋的京畿,白天骄阳似火热的人汗流浃背,到了后半夜却已经有些寒意,瘦弱男子打了个冷战醒了过来,他下意识的站了起来。和他背靠背睡着的老妇人,顿时因为长凳偏重,一头翘起来也惊醒过来,险些摔倒。
瘦弱男子吓的面无人色,急忙跪地:“亲爸爸,儿子不是故意的。”
老妇人的眼中闪过一道寒光,片刻之后却只是长叹一声:“起来吧,这里是什么所在,讲究不起来只能是将就了!现在咱娘俩是在逃难,就别这么拘束了,称呼也要改改,就叫???娘亲吧!”
“尊亲爸爸的旨,儿子就叫娘亲。”
“看看,又说错了吧,就叫娘亲!”
“是,娘亲!”
“嗯,这么说就对了???这鬼天气,白天热死人,夜里又冷的睡不着。”老妇人抱怨道。
初秋的天,亮的还算早,刚到早上五点半,太阳就已经在东方反射出红光。老妇人索性也不再睡了,搓着手在屋内踱步。
这娘俩,不用问也知道,正是从京城逃出来的慈禧、光绪,地上躺着的马脸妇人是隆裕皇后,那个鼾声如雷脖子肿起老高患有大脖子病的瑾妃。
从门外无声无息的走进来一个弓着虾米腰的人,他苦着脸道:“都是奴才无能,让老佛爷和皇上受罪了,老佛爷是一天多水米没打牙,饿的,所以才觉得夜里特别冷!”
慈禧叹口气道:“这也怪不得你,出京的时候走的急,我总觉得让个镖局子护驾,有失朝廷的脸面!哪想到这些兵丁这般无用,连吃的都没准备。”
虾米腰公鸭嗓的自然是大内总管李莲英,他咬牙切齿的道:“奴才这就骂他们去,让他们到处找找,给老佛爷讨点吃食。”
慈禧摆手道:“行了吧,这个时候别再激起兵变,闹出个六军不发的马嵬坡来,那我们孤儿寡妇的真该是叫天天不应了???对了,派人知会延庆州了吗?”
李莲英苦着脸道:“早就派人去了,延庆州城门紧闭,好容易派人进了城,衙门早就跑光了,连个看门的没有。”
慈禧牙根咬的咯吱响,过了许久才道:“平日里,一个个都说是忠君爱国!到了这要命的艮节上,一个中用的都没有!这洋兵还没打到延庆呢,就跑的没影了???想当年,我和文宗西狩的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