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日本骑兵(1 / 2)

加入书签

“马镇台,前面不远就是娘子关了。”

跑的气喘吁吁的甘军士兵指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兴冲冲的道。

马福祥勒住战马,这才算是喘了口气,回回营的骑兵纷纷下马,从料袋里取出黑豆给战马补充气力,在山涧里寻找溪水饮马,等到马匹喝饱了,士兵才开始饮水。

马福祥听从了方翔的警告,回回营在廊坊大胜之后,就驻扎在了远离京师的通州,等到洋兵到来的,马福祥本打算把兵马调进京城,真刀真枪的和洋人干一场,结果顶头上司甘军提督董福祥命令他不得进京。

恩重如山的老上司和倾心向慕的方钦差都这么说,马福祥也只能是悻悻的作罢,绕着北京城兜了个大圈子,绕过洋兵控制的区域,向西进发准备和慈禧、光绪的銮驾汇合。

功高莫过于护驾,这个道理在官场上打滚多年的马福祥不会不懂。

一路之上,居庸关、山海关门户大开,洋兵如入无人之境,出了山海关之后,马福祥发现身后有大批的日本骑兵,双方接火之后,马福祥不敢恋战,派出少量人马断后,大队向山西的门户娘子关疾驰。

马福祥手下清一色都是骑兵,这些回族、东乡、撒拉族的汉子,自小就生长在马背上,骑术相当了得。本以为甩掉这些小日本不成问题,但是一天下来,马福祥就看出了差距。

回回营的骑兵,坐骑都是低矮的蒙古马,这些战马在战场上处变不惊能很好的适应嘈杂的战场气氛,同时对饲料的要求也不高,耐力更是强大。但是蒙古马也有个致命的弱点,身材矮小速度慢。

小日本的骑兵,坐骑都是高大的东洋马。这种由西洋马和日本良马杂交出的品种,速度奇快、耐力也算不错,一路之上追的马福祥连气都喘不过来。

“马镇台,你看!”

一个士兵惊呼了起来,马福祥回身望去,只见官道上尘烟飞扬,如同一道黄龙卷起。

马福祥把手按在刀柄上,咬牙切齿的骂道:“这小日本,狗腿倒快!”

“大人,咱们怎么办?还接着跑?”

“跑个屁,就在这里和小鬼子干一仗,让他们知道知道咱爷们的厉害!这里临近娘子关,打起来能有个照应!”马福祥恶狠狠的道。

“全体上马,找个宽敞的地方和小鬼子拼了!”

回回营还真不怕洋兵,这些士兵都在廊坊跟着方翔和洋人打过,那会儿黑的白的五花的洋鬼子见的多了,战俘营里都快关不下了。而且从廊坊归来之后,回回营的武器也都换了一遍,老式的火枪换成新式的曼利夏步骑枪。马福祥也不是怕洋人,而是军令难违。老上司董军门三令五申,必须保存实力,而且一再的告诫,如果甘军拼光了,将来朝廷和洋人议和的时候,要是拿甘军将领当替罪羊,那真是连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能力都没有了。到那个时候,那真是哭天无泪了!

娘子关地势险要之极,尤其是在东天门一线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娘子关、旧关、固关,三关相距不足五里,彼此互为犄角之势。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拱卫京畿的要害,城关修筑的极为坚固。到了清末的时候,李鸿章更是不惜重金,请了德国要塞建筑专家,重新修建了娘子关。

用钢筋水泥构筑的炮台、机枪堡,配合娘子关险恶之极的地形,令这里成了进攻一方的死地。

娘子关的第一道险阻,就在东天门,这里两侧是高耸入云的绝壁,只有一条仅容车马单行的道路,马福祥带着士兵顺着狭窄的官道疾驰,一路之上看着两侧山体嶙峋的怪石,心里就暗骂。

如此险要的地方,居然两侧没有士兵拱卫,如果在两侧山体安排了军队,再沿着山体构筑几座机枪堡,任凭地方千军万马也难以攻破,而这一路上连个当兵的影子都看不到。

娘子关是个细腰葫芦形的地势。入口狭小,过了东天门之后有一处较为宽敞的平地,然后地势急遽收缩,形成了葫芦腰,等到娘子关下,又是一片巨大的开阔地。

“娘的,守关的都是废物,这要是在两侧架上格林炮,小日本敢追老子,全他妈的给他们突突了!”马福祥恨恨的骂道。

三个营头的回回骑兵,首尾相接过了东天门,不到一刻钟之后又过了狭窄的葫芦腰,到了娘子关下的那片开阔地,远远就看见巨大的城墙上,三座巨大的炮台。

隔着老远,就能看见威风凛凛的要塞炮,这些克虏伯、阿姆斯特朗的巨炮,黑洞洞的炮口令人不寒而栗。

“你,给我去和守将打个招呼,让他们准备接应咱们,其他人跟着老子,在这里和小日本拼了,砍了小鬼子的脑袋请赏去!”

传令兵骑着战马,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城关方向进发,其他人排成密集的队列,抽出寒光闪闪的马刀。

回族、东乡族士兵使用的是直线型的厚背蒙古马刀,撒拉族使用的是圆月弯刀。数百骑兵列队完本,紧张的等待着敌军的到来,战马似乎也感觉到大战将至,紧张的用蹄子刨着地上的沙土。

一刻钟之后,衔尾而来的日军前锋赶到了娘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