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手枪骑兵(1 / 2)

加入书签

马克莫夫上校很生气,小日本凭什么能在自己之前获准进攻山西,堂堂的俄国居然要在黄皮猴子的后面,这简直是太荒谬了!

这段日子,马克莫夫的心情从来就没好过。在义和团初起的时候,公使团和大清商议许久,勉强同意各国派遣卫队保卫使馆的安全。每个国家不得超过三十名士兵。

三十人?三十个人够干什么的?马克莫夫上校奉命从天津出发进入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保卫使馆的安全。临行之前,公使大人严令,俄国兵只能人手一支步枪,不能携带多余的武器,弹药倒是可以多带来一些。卡西尼公使的意思很明白,俄国步枪的口径和其他国家不同,弹药不能通用,少带枪多带子弹,就是给清廷传递一个信息,希望清国政府能私下和俄国沟通。

沙皇陛下的目的不是北京城,而是满洲和蒙古,如果清廷能看懂俄国的意图,那么俄国在获得足够的补偿之后,不介意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清国和其他国家的争端。这种做法俄国已经使用过两次,一次的调停英法联军和清廷的战争,那一次俄国获得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第二次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俄国牵头联合德国、法国,以三国干涉还辽的形式,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了大清。那一次,俄国获得了旅顺港的租借权,从此在太平洋上获得了一个优良的冬季锚地。

这一次,俄国也希望按照以前的做法,不费一枪一弹就获得巨大的好处,只可惜,卡西尼公使的俏眉眼硬是做给了瞎子看,大清朝廷根本就不明白俄国的意图,即使是个别人看懂了也没人敢说,这个时候谁敢说与洋人议和,那就是汉奸二毛子!试想,哪个大清的臣子不要命了,敢私下和俄国媾和?

这下子,马克莫夫的苦日子可就到了,十一国的使馆加起来不过是区区数百守卫,面对外面十几万的义和团和数万清国正规军的围攻,每天使馆区要承受两百多发老式的实心弹攻击。白天夜里从不间断,马克莫夫几乎一个多月都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两颊瘦了许多人都有些脱相,打到后来使馆的卫队几乎是弹尽粮绝。使馆区哭声震天,大家都在抱头等死。

如果联军进北京再晚个十天半个月,即使使馆没有被攻破,所有人也得活活的饿死。这一场惊吓,着实是不小,马克莫夫恨透了慈禧,一心想要杀山西,亲手宰了这个老太婆。但是俄军统帅阿里克塞耶夫将军,却不赞成攻打山西的计划,直到他听说日本兵已经向西攻打了,才同意让卡西莫多上校带兵攻打娘子关,同时还再三告诫,绝对不可以伤害慈禧本人。

见鬼,如果不能杀了慈禧,那还有什么必要去战斗?好吧,希望山西想传闻中说的那样,拥有堆成山的白银,这样才可以勉强弥补一下马克莫夫上校受伤的心灵。

马克莫夫带着军队一路追赶,好容易赶到了娘子关,却发现日本骑兵和清国骑兵正在作战???该死的,早知道这样,就晚来一会儿,让这些鞑靼人杀光可恨的小日本!

在清国和日本人之中比较起来,还是小日本更讨厌一些,他们居然敢拒绝沙皇陛下租借朝鲜马山浦的要求,并且对满洲也虎视眈眈。满洲,那是沙皇陛下眼中的黄俄罗斯,那里肥的流油的黑土地,理所应当是属于俄罗斯的。

马克莫夫本来是想坐山观虎斗,希望清国和日本人打个两败俱伤,没想到刚一到山脚下,迎头就是一串弹雨。清国骑兵的枪打的极准,转瞬间二十多个哥萨克就成了异国他乡的冤鬼。

是可忍孰不可忍!

马克莫夫下令,哥萨克下马和清国骑兵对射,俩边纷纷摘下步枪射击。过了片刻之后,马克莫夫发现,这样肯定不行。清国士兵使用的是最新式的曼利夏步骑枪,射击精度极高,射速也快的多。而俄国骑兵还在使用老式的单发博丹步枪,只有极少数人装备了新式的水连珠连发步枪。

膛线都快磨光了的博丹步枪,岁数比士兵的年龄还大的多,五十米之外就不知道子弹会飘向何方,而对方最近的也在两百米以外!

“上马,冲锋!”

既然对射吃亏,马克莫夫就下令哥萨克发起冲锋,利用战马的高速迅速突破对方的防线,然后用锋利的战刀解决问题。而且战马高速奔驰的时候,对方的步枪很难精确瞄准!

只要突进对方的队伍中,英勇的哥萨克就可以轻易的杀光所有鞑靼人???马克莫夫有这个信心,俄国哥萨克在近战中,还从来没有过对手!

即使是横扫欧洲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都无比艳羡的说过:“如果给我十万哥萨克,我就征服全世界!”

可惜,哥萨克是属于俄罗斯的,嚣张的拿破仑只能在小岛上孤单的了此残生了!而清国士兵,在远处对射的时候往往还有勇气,一旦双方白刃相加,就会迅速崩溃。

至于为什么一旁的日本人为什么吃不掉清国骑兵,唯一的解释就是黄皮猴子都是劣等民族,不论清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如此???马克莫夫傲慢的用手梳理了一下嘴边的小胡子,冷冷的发令:“冲锋!”

先期进入山谷的哥萨克,大约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