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 端午(1 / 2)

加入书签

“如今,咱们李家总算是熬出来了。”李香秀甩了甩头,继续说道,“哥哥也不要总想着过去那件事了,我知道这几年来你在县衙里当钱粮师爷也是为了我,你想自己多帮帮老爷,让老爷看在你的面子能善待我。最近这一年多来,哥哥为了我们母女更是做了这么多,甚至连科考的事情都放在了后面,我,我实在是,……”

李香秀说着,眼泪有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

“秀儿,你别这么说,”李思远眼圈红红的安慰着妹妹说到,“我这几年在县衙里做师爷也不全是为了你,沈老爷对我也很好的,我不但能学到一些县衙的庶务,还能攒下点银子,也是一举数得的事情。就是科举这事,也不算是耽搁,沈老爷看在妹妹的面子上,也念在哥哥我这几年没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重新赐还了我秀才的身份,让我能参加今年济南府的乡试,哥哥我已经很知足了。妹妹也不要伤怀,咱们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嗯,哥哥说的是,咱们知足,知足啊,……”

……

李思远和李香秀兄妹二人哭哭笑笑的说了半天,把兄妹二人心中多年的芥蒂也全都说开了,并且约定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过了端午了,然后再一起去奶奶庙上上一炷香,到五月底六月初的在送李思远一家启程。

端午节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过端午传统的节目是赛龙舟、吃粽子。不过,封津县在内陆并不沿海,人们大多不识水性,对于赛龙舟的热情并不高涨,最多也就是有些地方乡绅拿出笔钱来组织大家在附近的河道内象征性的走一走龙舟,也就算是应景了。

不过,在封津一代还有另外一个习俗,那就是大门前插艾蒿,一来是因为艾蒿有驱瘟除邪的作用,而端午正值仲夏,正是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有了艾蒿可以驱赶蚊蝇、驱瘟除邪;二来呢,艾蒿还是“爱好”的谐音,端午插了艾蒿,就可以一年之内没病没灾,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变成好事。

当然了,封津一带家家户户插艾蒿还源于一个传说,和本朝的成祖皇帝有关。传说,有一次成祖御驾亲征,抵御异族骚扰边境,在行军途中,见一村妇怀抱着一个大孩子、手拉着一个小孩子被乱兵骚扰的落荒而逃,成祖感到奇怪,就问她为何抱大领小。村妇说,长子为前房所生,小儿是自己所养,长子死则无后,幼弃尚能再生。

成祖听后深受感动,从路旁拔起一棵艾蒿,交代村妇回家挂在门旁,并命令士兵见门上插艾蒿者不得入内。村妇将这个消息告诉村人,于是家家户户门上插艾,全村人皆平安无事。后来人们也将艾蒿称为艾子,即“爱子”之意,并保留了门上插艾的习俗。

且不论这传说是真是假,从这册广为流传的传说里可以看出本朝对于嫡长的重视,甚至会出现嫡长子猝死,皇位直接隔代传给嫡长孙的先例。这也是为什么生了嫡长子沈文的刘氏夫人敢于把沈冠管的死死的,不高兴让他有庶子就真的敢给那个怀了孕的绿云灌红花汤的原因。这固然是刘氏仗着娘家广恩伯府上的威势的原因,也与本朝对于伦理纲常特别在意不无关系。

沈旺话语不多,却是个能干的管家,不需要李香秀操心就把柳条胡同打理的井井有条,端午这一天更是一面让厨房里的顾妈妈准备粽子,一面自己亲自带着仆从们把宅子里大门、二门、各个跨院的院门上一一的挂着艾草做成的草把子,十分的认真。

这边沈旺忙里忙外的认真忙活着,门房的小厮却提着两个大点心盒子送了进来,说是杏花街喜乐糕点铺子的伙计送来的,是他们老板吩咐送来新做的点心给沈府过节添个喜庆的。

一家人高高兴兴的挂了艾蒿,吃了糯香的粽子和松软美味的糕点,就连沈灵萱都被喂了一小嘴糯米红枣包成粽子,然后全家人出门去看了龙舟,直到傍晚时分才心满意足的回到了柳条胡同,端午就算是顺顺当当的过完了。

第二天是五月初六,大家都在自己的屋子里好好的休息。

晌午时分,沈旺通报了进来,喜乐点心铺子的老板王喜乐求见。

关于这个王喜乐李香秀是有些耳闻的,不过这个名字引起她的注意还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因为沈老爷悄悄的盘下来送给沈灵萱母女的铺子,现在就是租给了这个王老板开点心铺子呢。

就在昨天,人家还派人送来了各色糕点呢。

李香秀已经习惯了沈灵萱粘她,这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同,一点也不怕生人,最喜欢在她会见外客的时候粘着她了,即使她要和人正式的会面不方便抱着她,她也能自己一个人乖乖的躺在一旁的软榻上,忽闪的大眼睛听大人们讲话,就好像她真的能听懂一样。

如果李香秀心疼她,怕她一个人玩烦了,吩咐鲁妈妈把她抱走,她就要大哭大闹的发脾气,直到重新把她放回榻上为止。如此几次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