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误(2 / 3)

加入书签

事情做出来的时候,早就已经是时过境迁,彼时彼地,都已是物是人非了……

歇了歇,刘宏问道:“外边有什么消息?”

“西苑之处,买官者络绎不绝,竞相争抢,陛下内库,已经日渐充盈。”

“哦?好!哈哈!”刘宏喜动颜色,“这么说,朕也慢慢地越来越有钱了?不用节省日用挨饿,不用看周围豪族不屑的眼色,不用担心交不上酌金?嘿嘿!”

蹇硕低下头,嘴角抽动,显然,天子又不自觉陷入之前可说是梦魇般的,父亲早死之后,孤儿寡母受尽欺凌的清苦的解渎亭侯继承人的日子中了。

良久,天子自喜悦中醒来,咳嗽一声,换了话题:“还有吗?”

“大汉各地时有饥民暴乱,不过旋被弹压,不成气候;……现雨中加冰雹,打坏田谷无数;河南传有凤凰现世,多半以讹传讹,或者小人献媚;并州北疆匈奴鲜卑失和,互有攻杀,据传是马贼劫掠而起;弹汉山急报,檀石槐征发粮草羊群,似又有攻伐劫掠……”

刘宏淡淡听着,对国内各种消息不时撇撇嘴,听到两胡相争,大喜,又听檀石槐今年又要开始劫掠边境,即便多少年了已经习惯了,还是不免怒形于色:“檀~石~槐!我必杀之!”

蹇硕默然。

稍顷,刘宏怒火渐息,蹇硕道:“陛下,前去并州征聘吕大宗师为侍中的使者,已经归来半旬(一旬十日),是否第三次派遣,以显诚心?”

“三”,在自然及人文科学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比如三角形,是最简单最稳定的;三种色彩,组成光的原色;若只有数字一和二,那么便只有对立和死循环,有了三,便有了变化。

而在中国文化中,三也是提到最多的。

比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是全面的概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又是前面说的代表了变数和无限可能的创造性;另外像代表了规范和正统的“三”,就更多了——如不孝有三,如一起化三清,如服丧以三年为期(比如前面提到的袁绍和袁术服丧),如礼乐一唱而三叹,如行礼要三让三揖……

貌似又扯远了,说了这么多,就是说“三”在中国代表了开始(三生万物),也代表了结束(事不过三)。帝王受禅要三辞三让,辞让少了人家就认为你虚伪,迫不及待,但是辞让多了犯了“事不过三”的规矩,人家就以为你是真心要辞让,那索性不提了,装逼过头了那就悲催了。

现在吕飞已经两辞,第三次征聘势在必行,这次就显得很是重要了。

在天子这边,必须有这一次来显示求贤若渴的姿态,就比如“三顾茅庐”,刘备要是只去两次,那就是没有诚意,说明前两次也都只是惺惺作态而已,徒为后人留下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笑柄。

而在吕飞这边,如果吕飞和别的宗师不同,有意于仕途的话,那第三次就不能再辞了,再辞的话,除非情势恶劣到极点,刘宏都不会再来了,那吕飞就自己吃了个闷亏。

当然,选择权在吕飞手中,但是决定结果的,更在于此次刘宏手中的砝码。因为相对而言,是吕飞需求于刘宏的程度,明显大大小于刘宏需要吕飞这个大宗师的程度。

第一次征聘为六百石左右的郎中,第二次一跃而为比二千石的侍中,第三次要是没有个超重的砝码,点到吕飞的痒处的话,引得吕飞真心不满,那刘宏这些三辞三让就白做了,白费功夫,吕飞拒绝了,外人也不会说吕飞傲慢不知报效国家,反倒会笑天子或者大汉中枢朝廷,太过小气。

“你说,匈奴和鲜卑冲突日盛?”沉吟良久,刘宏缓缓说道。

“是,陛下……据说匈奴得到冒顿遗宝,便有年轻的气血旺盛的匈奴人,假作大单于和各王的名义,扮成马贼劫掠鲜卑,以损敌而壮己;对此,匈奴各首领亦不能明言训斥和惩罚,只得默认。而以鲜卑人傲慢自大的性子,自然不能容得衰落的匈奴放肆……所以两边火气大起,彼此劫掠,越来越盛。”

刘宏目光流转,低声吟诵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好文章!”刘宏赞叹道。以他拧着性子,不顾大臣的反对而开鸿都门馆,教授文学和字画等,便可见这位荒唐的大汉天子,心中实在很是有料的,对这卓有见地的名篇,自然是赞誉有加。

“蹇硕,你说,这位宗师辞了我两次,是不是就是在等一个机会呢?”思维会瞬移的刘宏,天马行空般的想着,说道。

蹇硕大惊,这等大事,他可不敢为天子拿主意:“陛下,没有蛛丝马迹,奴才不敢妄想。”

“呵呵,”想了又想,越发觉得自己那想法有趣的刘宏,心情顿时畅快起来:“何必管到底是不是,反正第三次征聘还没有派出,这时候恰恰又是草原上乱起的时候……真是天助我也!那就让咱们看看这位大宗师的成色吧……

檀石槐啊檀石槐,你跋扈一时,难道还能跋扈一世不成?!朕今日就假天之手,希望这位大宗师充作利刃,将你斩落马下——最不济,也要出了朕心中这口恶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