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火星着陆(1 / 2)

加入书签

吃过早饭,白立文招呼大家来到了飞船的上部,这里装置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观察室。

远远望去,观察室座落在飞船顶部正中间,外形像一个一个凸起的纽扣。平时,外面笼罩着几种特殊金属为原料制成的“合金”盖子,起到保护作用。

只要按动墙壁上的红色按钮,金属墙体就会徐徐退下,如同敞篷汽车的两翼,露出了中间的“内胆”,所谓“内胆”其实就是一个圆形的小屋,用宇航级的特殊玻璃构成。

这种玻璃强度很大,清晰度高,并且能有效过滤紫外线、α、β、γ等射线,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脆弱的人体。

站着或坐在在小屋内,人们用肉眼就能直接观察飞船外部的太空景色。

房屋中间摆放着一张圆桌,一圈都是软垫座椅,队员们时常来这里放风,观察瑰丽神奇的的宇宙景观。

这里也经常举行各种会议,都是些形式松散的茶话会。队员们围着圆桌坐成一圈,一边品着茶,一边悠然地欣赏远方或近处神秘的星球,同时也谈论着工作,外人看起来简直不是正式的会议,倒像是一群闲人在喝着茶,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

其实,这正是白立文提倡的会议形式和工作方式。太空探险,面对的是一片完全未知的的陌生领域,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能做的事情,几乎在地球上已经全部提前做好了。

在这一叶孤舟,确实没有多少事请可干。

探险,最珍贵的就是人的灵感,一个有创意的灵感具有重要意义。大脑火花的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谈话时迸发,或者在静谧沉思中闪现。

因此,白立文最看重给队员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工作方面都是如此,他不愿意看到队员受任何委屈和压抑。在他的推动下,那种正襟危坐的严肃会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这种别有情趣的茶话会。

也许有人要说,他们会不会东一句西一句的跑题?或者天南地北的胡侃?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们本身就是技术人员,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远离其他人类,没有五花八门的外界信息冲击大脑,地球的事情显得那么遥远。人们除了谈论飞船、宇宙、天体,不着边际的话题很少出现。

坐在观察室内,这一面能看到太阳,太空的太阳跟地球上的太阳看起来有很大不同,没有了大气层对太阳光线的“散射”,太阳也不再是光芒四射,威风凛凛了!

太空中的太阳看起来像个光秃秃的盘子,即使亮度更高,也给人一种滑稽的印象。

太阳正相对的一面是火星,随着飞船距离火星越来越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星星也越变越大,慢慢的,颜色清晰了,轮廓也显露出来了。

那是个美丽的淡红色星球,它看起来已经变得像月亮那样大了。

“到达火星了!”

人们的情绪激动起来,经过了漫长的跋涉,今天终于接近了目标,每个人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喜悦。

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密度大约只相当于地球大气的1%,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要占到95。3%,剩下的是氮气、氩气,还有微量的氧气和水蒸汽组成。

陀螺飞船轻松地进入了火星大气层,放慢速度,在距离地表几千米的高空平行飞行。

亘古以来,火星这个发着淡淡红色光芒的星星,就一直吸引着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经常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在古代希腊人们把火星称作“战神”,象征着勇猛无畏的力量。中国古代则把火星叫做“荧惑”,因为它在夜空中看起来像“鬼火”一样荧荧闪动,带着一种迷惑人的神秘感。

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火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伴随着火星探测器接二连三地发射,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传回地球,世界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火星热”,地球人对这个邻居产生了愈来愈浓厚的兴趣。

对于陀螺团队的探险队员来说,见惯了地球上的名山大川,沧海大漠,而对于完全陌生的火星风光,谁又能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呢!

大家都聚集在飞船的“顶部观察室”,付子成和中村太郎也将飞船的飞行路线提前预设好,变换成“自动飞行”模式,也跟着众人跑了上来,人们都怀着好奇、新鲜的心情等待着火星大地撞入眼帘的那一刹那。

“看到了!”

“果然跟地球不一样”,女孩子们最先发出叽叽喳喳的闹声。

站在飞船向下鸟瞰火星大地,放眼望去一片壮丽的淡红色,浩瀚无边,空旷辽阔。还不是分布着一块块碎石滩地,如同戈壁荒漠。

虽然同样是渺无人烟,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但由于沙土的颜色不同,看起来又不完全像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中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火星沙漠色彩更醒目,透着一种神秘的“玫瑰色”,显得更深沉、更寂静、更荒凉。

“前面是个斜坡平台,顶部很光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