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扎根北极(1 / 2)

加入书签

扎根北极

前面的冰块越来越多,冰层的面积也越来越大,逐渐连成了一个整体,直到暗灰色的火星大地完全被冰层覆盖。大家又发现了两处“黄色的”东西,比昨天看到的巨型鸟窝面积更大,冰层下面是淡淡的一大片黄色,已分辨不出单个物体的轮廓。

史蒂夫更加确信,冰层下面的黄东西应该就是黄金矿石。他又补充说,严格说来那已经不是矿石了,它们看起来颜色很浓,表明纯度很高,已经接近成品的黄金了。储量应该也很大,少说也有几百吨,也可能是上千吨,就是上万吨也不敢说,毕竟隔着一层冰面,看不清楚,也无法作出判断。

在一旁的奥摩罗多只听得目瞪口呆,两眼发直,数千年来,印度人对黄金的痴迷已经深入骨髓。他惊奇的询问史蒂夫:“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成品黄金?”

史蒂夫笑着摇摇头说:“这是个不解之谜,我也解释不清。不过,至少说明一点,宇宙的鬼斧神工远超出我们地球人类的想象,这类神奇的事以后还会碰到更多。用一句经典的中国成语来形容以前的我们,就叫“坐井观天”,假如面对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奇迹又不敢承认,那就是“夜郎自大”。

奥摩罗多不住地点头,佩服得五体投地。其他人也更对史蒂夫刮目相看,没想到他这人平时少言寡语,分析起事情来却是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还深谙中国文化的智慧。

谈笑间,飞船已经进入了火星北极的中心地带,这里冰层很厚,牢牢实实,坚不可摧,詹姆斯指挥人大胆地降落在了冰面上。

人们走出船舱,怀着新奇的心情观看这神秘的晶体大地。同样是极地,这里不像地球上的南极大陆,更像冰封的北冰洋。这里没有漫天飞舞的雪花,地上也没有厚厚的积雪,只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霜。这里同样是狂风怒吼的世界,比起赤道和其它低纬度的地方,这里不但风大,而且风也很多,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刮风。

用脚戳去地面上那一层薄薄的白霜,露出了光滑的冰面,滑溜无比,人们在上面行走困难。看样子,这里与地球上冰封的湖面没什么区别,在这光滑的地方,中国四轮探测器“昆仑号”一踏出飞船的大门,很容易就被推行了十几米远。

拉利波娃四顾茫然,不无担心地对白立文说:“这么光滑的冰面,还时常吹着大风,‘昆仑号’哪一天岂不要被刮到天涯海角?”

白立文也深有同感,叹了一口气说:“詹姆斯他们三人这几天也很累,没有时间对‘昆仑号’进行研究了解,它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我也心里没数。

不过,还是那句老话,联合国既然这样安排,一定有他们的道理,我们拭目以待吧。”

其实,远在地球的中国工程师一直“监控”着白立文他们和“昆仑号”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探测器已经被运到了一个理想的位置,就通过昆仑号的“口”发话:“昆仑号已经安置到位,你们的任务完成了,谢谢你们!现在,请你们大家往后退五米,‘昆仑号’要开始工作了”。

大家闻听纷纷后退,围成个圆圈把昆仑号留在当中。没有一人想着离开,这次,连蒙汉和梅克尔也下来了,大家都用惊奇的目光紧盯着眼前这辆一米高的小车,期待着奇迹出现。

中国的“昆仑号”探测器左转右拐,查看了一番地形,停下不动了,这样有好几分钟,看来它正在酝酿出奇招。大家都屏住呼吸,静待着奇迹的出现。

过了一会儿,只见探测车的四个角缓缓水平伸出四根方铁,长度约30公分,四根方铁的顶端也开始向地面垂直方向分别慢慢伸出四根稍细点的方柱,顶端是个圆盘,圆盘接触大地继续用力,发出一阵“嘎吱、嘎吱”的响声。

四根方柱如同四条腿,四个圆盘如同四个脚掌,上下一用力,几百斤重的探测车竟被撑高了足足十几厘米,四个车轮也腾空离开了地面。

看到这个场景,奥摩罗多高兴地笑了起来,大声说:“我看明白了,昆仑号这个样子就像一个‘轮式起重机’,这一下稳定多了。”

在一旁的中村太郎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这样是好些,抵挡地球上常见的大风没有问题,可要是抵挡火星上二十级左右的飓风,或者暴烈的龙卷风,恐怕还是不行。”

付子成听中村太郎这么一说,仰天长笑:“中村,你太小看我们中国人了,昆仑号要是没有两把刷子,敢揽下这棘手的买卖?敢在亚洲组称老大?”

果然,他的话音刚落,昆仑号的底盘又开始伸出四根粗壮的大螺丝,一边向地面挺进,一边不停地旋转。等接触冰面以后,转速降低,但转动更加有力,开始钻进坚硬的冰层。一时间只见螺丝旋转,银色的冰屑四溅飞迸,不大一会儿就深入冰层内部几十公分,牢牢地嵌入了坚硬的冰晶大地。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大家目瞪口呆,连呼过瘾。中村太郎这一下彻底服了,连挑大拇指说:“中国真不愧是我们亚洲的老大,从这点就能看出,中华民族已经恢复了汉唐雄风,我这个日本人心服口服,愿意跟着付哥鞍前马后效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