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历史疑案(1 / 2)
曹操之所以焦急,是因为不得不焦急。
跑路的人都有一个心理,那就是总感觉后面有警察在追自己。而此时的曹操差不多也有此种心理。
只是,跑路跑的比较匆忙,没来得及带足够的干粮,而此时,恰是饭时,腹中饥饿可想而知。
正当曹操为难之际,前方隐约看见了几缕灯光。忽然,曹操转身对身后的随从说道:“有饭吃了。”随即哈哈大笑说:“看来,上天还是不想灭掉我曹操啊。”
原来,此处正是曹操父亲曹嵩挚友吕伯奢的家。曹操背负骂名,也由此出。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此事不仅大写特写,且以最后曹操的一句:“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来揭示曹操在灭门之后的心安理得。事情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首先,曹操杀吕伯奢是在杀掉其五子之后,即已经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为了不给捕捉自己的衙役们留下痕迹,只能斩草除根。
其次,曹操在造成“吕氏灭门惨案”并没有说“天下”二字,而是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两句话的差别有多大,相信识字之人皆知。
再次,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凄怆”的。据孙盛的《杂记》,曹操知道自己误杀后“既而凄怆曰”,说了那句话。
更重要的是,曹操说这句话并非就事论事。意思很明白,就是说算了吧,既然已经杀错了,那么后悔是没有用的,不如坦承点,说明白一点。
我们根据曹操当时的情况,大概可以揣摩一下当时曹操的心理活动。
我已经走头无路了,疑神疑鬼也好,草木皆兵也罢,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抱负,牺牲点个把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我不会说一些不痛不痒的鬼话,什么我很后悔啦,我对不起他们啦,我白活了,我走了一条黑道啦。没意思,更不符合我曹操的性格,既然已经做错了,那就乖乖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吧,理解的就理解了,不能理解的就等等理解,一辈子不能理解的,那也行,反正,我不需要你们的理解。
想骂的就骂吧,我不在乎。
为了印证我揣摩的对错,我特意采访了曹操。
我:“我之揣摩,可符君心?”
曹操:“小子安敢轻视我曹某人!吾之悔意岂是你等可知?大丈夫生于人世,岂能无错?你等后世之人不解我曹操为人,皆是人云亦云。想那姓罗的无非崇敬诸葛耳,刻意贬低我曹操。无他法,且让我杀掉天下罗姓!”
想到若被曹操将天下罗姓杀掉,势必造成时空混乱的恶果后,我急忙说道:“曹公一生秉直,喜说实话。然而,却不知,世间之人都喜对他们有利的谎话。若您说一句‘宁人负我,毋我负人’之语,想来您的名声定好。”
曹操听后,只是冷笑一声:“后世之人?皆是蠢耳!你等亦是!”
我:“....。”
采访就在这种不愉快的氛围之中结束。
但是,曹操毕竟杀了人,并且是误杀,还是灭门,不管用任何理由,任何借口,都难脱其残忍之性。不过,在此,我想问一句:古往今来,但凡能名留青史之人,几人不无此心性?而又有几人敢说出“宁人负我,毋我负人”之实语?
曹操绝尘而去,向着未来前进了。飞驰的骏马,如血的残阳,身后的家舍依旧亮着灯光。只是,自我的安慰,能够洗刷掉那一滩心血?那一家鲜活的生命吗?
曹操不知,我亦不知。
曹操的身影虽然渐行渐远,危险却向着相反的方向扑面而来。说到底,还是董卓的原因。
当曹操经过中牟这个地方时,停住了。不,是被扣住了。
此时,董卓的追杀令早已下发到各县市,而中牟亭长(官职在乡长和村长之间),这次打算认真完成这一指令。
可他真的不认识曹操,而且曹操被抓住时一直不承认自己是曹操。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撒谎,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无疑,这一次他撒的谎确实很蹩脚。既然不肯承认,又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于是,亭长打算按照盲流来处理。
但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在小黑屋里蹲着的曹操,还是被人认出来了。《三国演义》说认出曹操的是陈宫,这当然是可笑的,因为陈宫从未在中牟任职。这个人的职务是功曹(相当于科级干部),并且劝说亭长放曹操一马。
他的说辞是:如今天下大乱,而曹操在我看来是个英雄,现在实在不是狙杀英雄的时候啊。
亭长想了想,点了点头,下令晚上放出曹操。当然得晚上了,毕竟董卓已经控制朝政,再怎么说,人家也是以朝廷的名义下发的通缉令嘛。命令是要遵守的,面子也是要给的,官职更是得保的。不过,曹操确实没来过我们这里,关我屁事啊。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不是曹操,都有可能被放出来,这说明此时的董卓早已不得人心。只是不知,若是我何朋利当时被抓,会不会也被放出来。
闲话不扯,且说曹操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