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努力,孙坚!(1 / 2)

加入书签

就这样,时光任意席卷着我们的思维,向过去以去的时间急驰而去,一直到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为截止点。

看来,袁术这次是想动真格的,他合并两郡(南阳,鲁阳)之财力、物力指使孙坚一路高歌猛进直奔首都洛阳而去。

孙坚亦不愧猛将之威,首帅十万大军面对徐荣两万西凉铁骑还面不改色,誓将装逼犯进行到底。但,他的装逼虽属于行为艺术,他的心里还是有底的。

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就是孙坚的底。

如今五倍于敌军,不装一下,实在说不过去。

而徐荣受到的刺激,绝不亚于刚刚失恋的人。

所以,徐荣二杆子精神再次爆发,决定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家伙一个下马威。

一到决战地点,徐荣命令一万铁骑围攻孙坚。

你没有看错,一万人去围攻十万人!忽然想到一个笑话。

军事搏击课上,教官问一同学:假设你在树林里遇到五个人,你打算怎么办?同学答:围攻他们!

好彪悍的理论,好可笑的话。而孙坚认为,徐荣同学马上就要沦为这样的一个笑柄。

这一次,孙坚的认识是错误的。

开始交战之时,孙坚让两翼的士兵慢慢的靠近西凉军,欲围而攻之。徐荣的表现基本在孙坚的意料之中——注意力一直放在自己身上,对于什么战术问题,表现的似乎很白痴。

孙坚得意了,手挥大军,这一刻,他感觉到了胜利的滋味是多么的美妙。好久不见,你终于来了。

然而,孙坚不知道,徐荣能够打败曹操的直接原因,除了勇力过人外,他还有一个优点——智力。

外表粗糙的徐荣,心思其实缜密,不然,董卓也不会让其率领自己的家底。

所以,孙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正当两军白刃战慢慢开始发酵的时候,徐荣忽然率军撤出了战场。

孙坚懵了,按照道理来说,西凉军并未露出败绩,莫不是觉得自己十万人对付他两万人有群殴的嫌疑,觉得不公平,不想打了?

但,此时的孙坚来不及细想。战场之事瞬息万变,一刻迟疑,恐会有失。因此,孙坚决定追出去。

跨上战马,吹响冲锋号的那一刻,胜负已然有定。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了赶时间,追上这帮骑兵,孙坚舍弃了大部队,只带着自己的数千骑兵前往。

而徐荣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穷寇莫追”这句成语的准确性。

当孙坚发现眼前是一片树林的时候,他略微放慢了一下速度。做为一名将领,孙坚有理由相信,树林是埋伏的最好地点。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莫说什么人马,就连绊马索之类的当时居家旅行、战场杀敌之必备武器都没有。

按说应该放心了,孙坚却感觉到了一种隐隐的不安。据说,这个世界上的杀手,杀人越多,便越能感觉到杀气。这是因为,他们的感觉系统已经超出了感官系统。从底层靠杀敌人有军功而步步稳升的孙坚,无疑也有这样的感觉。

不过,前面就是树林的出口了,虽然这种感觉不好受,但毕竟出口就在眼前嘛。然而,出口是出口,他绝对是徐荣的,绝对是西凉军的,但绝不是孙坚的。

就在孙坚要长舒一口气,感叹终于放心的时候,忽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敌军进攻的号角。

蓦然之间,箭矢如雨点般向孙坚部队袭来,孙坚回头一望,凄然无比,跟随自己而来的部队损失已然过半。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埋伏!此三字也是战场上引用最多的三个字。

没办法,孙坚只好原路退回到树林中,借着树木的掩映,暂时还算安全。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该来的始终会来。

难道我孙坚就这样憋屈的死去?不,不!自古将士只有马革裹尸,哪里能够投降?此时的孙坚,早已下定决心,即使死,也要死的有尊严。

正当孙坚冥想计策之时,副将祖茂忽然伸手,将孙坚的头盔抢夺而去,并沉声说道:将军不可死,副将愿代劳。保重!说完戴上孙坚的头盔,向外杀去。

副将祖茂之所以抢戴自己上级孙坚的头盔,绝不是因为看着好看出于嫉妒心理,而是因为好认。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古代将领在战场上拉风的服饰。

比如,三国时马腾,这位爷特喜欢穿着一身白色的盔甲进行战斗。战场之上,人马来往,但只见一白衣飘飘的美男子持枪左右冲突,无往不利,这是多么让女人怦然心动的场景?

再比如曹操。这位猛人有次穿得也很拉风,上战场的时候,也许为了有个好彩头,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斗篷。虽然那次战斗失败的相当惨烈,但依然架不住曹操对战衣美感度的执着追求。

当然了,觉得那样穿虽然不乏耍帅的行为,但重要的是,主将穿这样特色鲜明的衣服,只为了一个目的——让自己人知道那是他们的主帅。

战场上的事很难说清楚的,无异于两人打架。凡是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