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这就是读书人?(2 / 2)

加入书签

惊道:你们说什么?投降?败军之将,孙策能接受吗?

手下肯定道:我们与孙策交战数日,发现他对待投降者的态度很好,没有听说虐待俘虏的消息。

王朗想了想,问道:你们知道君子有可为,有可不为吗?

手下摇摇头,对于他们来讲,君子哪能跟命比?

王朗解释道:我受皇恩浩荡,应坚守城池。大败孙策,此一罪。弃城而逃,此二罪。倘若在投降敌军,天下谁能容我?又怎能对得起皇上对我的一片信任之情?

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

手下知道,这些知识分子,总有一些大道理。可关键是,你都要死了,还讲什么皇上?皇上能救你吗?

于是态度冷硬道:王太守不必感到为难,投降孙策,乃出于无奈之举。皇上圣明,定然理解。

武夫跟文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前者属于现实主义,只要能活命,能升官发财,干什么都可以。后者属于理想主义,一切经书上的条条框框都要遵守,不能有任何差池。尤其是“忠孝礼义廉耻”这几项。

对于文人来讲,这些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儿戏。

当然,很少有文人能做到这一点。很简单,这一切其实都是在约束低于自己身份的人。

王朗还想再说,但手下看到孙策率军已经逼近,于是把刀架在王朗的脖子上,狠声道:王太守休要怪罪我等,不是我等想要杀你,而是你再犹豫不决,便是杀我等了!与其这样死去,不如割下太守之头,以邀功孙策。是投降,还是舍头,请太守三思。

在丢脑袋还是保忠义的选择题面前,王朗毫无意外的选择了前者。

孙策感很高兴,又听说王朗是扬赐的弟子,还是朝廷的命官,杀了对自己也没好处,便把他留了下来。

不知是被手下的举动吓破了胆,还是出于对孙策的不杀之恩,王朗一直战战兢兢的不知该说什么,表现的让孙策略?感失望:这就是读书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