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十八章 提议(2 / 4)

加入书签

,二建的员工也可能加入围堵建委大门的行列。

金佑威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徐建林,为今之计,只有让华信集团介入,并且尽快接手建委集资房,以防出现变故。

原本,李辰的出现让他以为找到另外一条路,在知道李辰的身份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的希望落空了。

集资房项目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想要盘活,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做不到,也很难承受项目的高风险。

否则,金佑威早就拿出解决的办法。

徐建林明白金佑威的意思,商人的精明,让他多看了李辰两眼。

“李少,你今天来,是想帮李总要回工人的欠薪、以及二建的工程款?”徐建林笑着问道,他总觉得李辰没有那么简单。

“建委能给出这些钱?”

李辰笑着反问。

“或者说,华信集团打算出这笔钱,并且接手建委的集资房?”

“李少不是觉得地产市场会迎来转机?华信集团确实有此考虑。”

徐建林道。

“华信集团进入地产市场,会选择榆州作为突破口?”

李辰笑了笑。

徐建林也笑了笑:“听李少的意思,是觉得华信不会接手,李少想要介入?”

金佑威也听出来了,李辰今天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讨要欠薪和工程款,有些话他不方便说,只是坐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着李辰。

李辰的出身,在金佑威、徐建林这种太子党眼中,可谓是真正的寒门、平头百姓。李辰的祖父是农民,李宏基靠读书、上大学,才走出农门,参加工作二十几年,做到二建的副总,也很一般。

但李辰表现出来的气度、对未来的把握,似乎都不应该出现在这样一个出身平凡的青年身上。

金佑威想要看一看,李辰到底有何依仗,是不是真的满腹经纶。

“我就是个平头百姓,还在读书的小青年,这么大的项目,哪里敢胡思乱想。”

李辰笑着说道:“不过,我爸在二建任职,跟这些事情的关系比较大,他也经常在家里说起这些事情,我看他很焦虑,心里也很焦虑,就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国有企业这两年的情况并不是很好,继续这样下去,情况只会继续恶化,上层应该会推动国企改革的攻坚,年后可能就会有大动作……”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连续十几年保持高速增长,成就喜人,但国有企业却每况愈下,随着宏观经济趋向紧缩,国企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从九八年开始,国内开始了国企改革三年攻坚,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并引入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方才重新焕发活力,宏观经济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九七年末,业内人士均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景感到悲观,因为当时占据经济总量大半份额的国有经济普遍不行,企业缺乏活力、负担极重、全行业出现亏损、工人拿不到工资,甚至大量下岗……

国企改革能否成功,事实上已经成为国内经济能否继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金佑威、徐建林都明白其中的关窍,他们在财经杂志、经济论坛、乃至专门的会议上,都听到过不同专家、领导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个人也在这方面做过深入的研究思考。

但是他们却惊讶地发现,李辰的讲话深入而浅出,很容易就抓住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以及问题的关键,有很多他们、包括很多专家、领导都不能肯定的地方,李辰都能斩钉截铁地说出来。

“榆州的国有企业也不少,经营情况同样不好,在建工行业,不但榆州二建,榆州一建也存在设备老化、业务量少、连年亏损的问题,更不用说暮气沉沉的纺织、轻工等行业,它们必须走一条新路,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金佑威、徐建林听得连连点头,不过徐建林却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李少,我不得不承认,你说得很精彩,观点精辟、分析深入,而且也不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很是发人深省。”

徐建林笑着说道:“不过,我很好奇,你今天来建委的目的是什么,不会是向金局展现你的能力,想要在建委谋个编制吧?”

金佑威也看着李辰,他也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谈吐学识,还真动了留人的想法。

李宏基心里一阵激动,他正为李辰毕业以后的工作去向发愁,如果能到建委,那也是个很好的机会了。

“徐总抬爱了,”李辰笑了笑,有点宠辱不惊的味道。

“我这点纸上谈兵的东西,怕是金局没有什么兴趣。”

“没关系,你这个纸上谈兵,确实很有水平,你也可以说说具体的东西,”金佑威笑了笑。

“行,那我就随便说说了。”

李辰淡淡笑了笑:“金主任现在面对的难题,无非是两个,一是怎么处理建委集资房,二是二建的工程款如何结算……”

“这两个问题,又可以说是一个问题,如果二建的工程款还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