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明辉分析篡清(2 / 3)
《“徐一凡的马靴轻轻踏上了木制的甲板,轻得似乎都不敢落足也似。那一声脚步的回响,似乎就穿越了百年。
这就是致远?那艘牵动了百年中国人的心结,那艘似乎满载了百年来国人痛苦的军舰?
在这一刻,似乎有个声音,越过了百年的时间,在他耳边回响。
放眼望去,海风猎猎,渤海苍茫,冬日如血。
身边站着的,是邓世昌。”》
我举个例子,就是他怎么演进咏叹调的,这是很好的典型,他用咏叹调极好,是男儿,当杀人啊那一章,好了,这个问题我就说到这,肥花猫那个贴子,讲得比我好,没看过的都可以看看。
然后我们来讲下面的一点,那就是两难选择
麦基巨巨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叫“不是两难的选择不是选择”,奥斯卡就非常好地利用了这个概念,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把人物塑造出来,真正的人物,往往只能通过来挖掘。
我们来谈安州之战吧,真正的人物,往往只能通过压力来挖掘,这个大高潮,有几个人物可恨,可杀,可敬。
杨士骥是第一个,他面临的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北洋战败是不可避免的,接下去怎么办?拆台,徐一凡失败,中国也失败,不拆台,北洋这个团体就要崩溃,他选择了拆台,这一刻这个人物变得可恨。
再说另一个人物,袁世凯,他在安州城上,面对着盛军的溃兵,同样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城下,是昔日北洋的旧部,但是开城,则安州必失,不开城,则是盛军的愤怒,在这种两难的压力之下,他选择开城,然后绑着炸弹把杨士骥给绑架了。
再说行进当中,李从云把辎重推下悬崖,同样是面临这样两难的选择。
而在最后的战斗中,徐一凡面对攻击受挫的情况,同样是面临着两难,面前是顽强守备的敌军,再往是极度危险的安州
身后是伤亡很大极需休整的禁卫军,他们已经攻不动了了,他选择的是全体亲自冲阵,这是一个极度煽情的手法,实际多说,邓世昌在南洋开炮,同样是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
所谓两难的选择,就是代表着,其它的方法已经完全无效,角色无论作出哪一种选择,都必须是两害或两利之间择其一,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在这种情况,角色做出的反应必然是激进,不同寻常的。
是袁世凯绑着炸弹包,是徐一凡亲自出列冲阵,是邓世昌放弃所有的前程。李鸿章不发电给锦州,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通过压力,来塑造人物,嗯,这一点讲完了。
我们来讲最后一点,多线推进与最后一分钟营救
奥斯卡以前在群讲过多线推进,一点爆发的方法,我在这里补充一下,前次是谁,反正是群里的,说他在开篇用了多线推进的方法,结果被读者骂,说他偏差了主线,当时群里认为可能是这个多线推进不适合在开头,但是我现在想想,关健还在是这个一点爆发上,一点!
比方说,南洋炮击,有好几条线索,殖民地、致远般、南洋华人、徐一凡,各线在不断推进,但是他们的基本矛盾是一致的,也就是南洋的民族矛盾,而最后解决矛盾的一点,也是一致,就是致远炮击。
嗯,我们继续来说说奥斯卡写了好几场大高潮
可是多数人都觉得是安州之战写得最好,今年人头也说到了这一点,为什么?我个人觉得,这种多线推进一点爆发的手法,还有一种极致的技巧,叫最后一分钟营救,这是个电影术语,在惊险片、战争片等需要剧烈动作的电影经常使用。
多线推进(一般是两线或三线推进),在最后的时间点上爆发,这种手法,首先需要的是危机,或者,是一个危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虽然也可以用,但是力度却要小得多,正如安州之战,就是徐一凡对战局失去了掌握,因为他没有估计到杨士骥这个意外因素的存在,结果变成了日军和徐一凡都向着安州挺进,谁能第一个抵达安州,谁就是胜者,而且这个赌注非常大,谁胜利了,谁就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谁就能在以后的一百年成为东亚的领导者,或者说,安州,代表着一场国运之赌,
而奥斯卡在这个高潮里,主要是运用了三条线,日军、禁卫军和袁世凯,此外还有聂士成等几条小支线,正如我们前面说情节正负面一样,我们的心底,是指望着徐一凡飞速赶到安州,然后轻松胜利吧,但是奥斯卡不断设置负面的情面,安州兵力薄弱,好不容易日军被聂士成挡住,又因为杨士骥拆台,溃散了,然后××(小地名,咱记不清了)又告失守,杨士骥率溃军冲到安州,这样的话,就激起了更大的冲击和悬念,情节越是往负面转换,我们越期盼徐一凡早点赶到安州。
可是对于日军来说,他们的进军,同样不顺利,先是二线兵力没到就发动攻击,然后是被聂士成一度挡住,最后是在安州城下遇到抵挡。
双方都是不断受到挫折,不断在争夺安州这个点,而安州本身,也是在期盼徐一凡的赶到,这样一来,到最后就是极度的大高潮,也就是最后一分钟营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