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历史研究著作推荐(1 / 8)
张国刚先生对于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之深毋庸置疑,无风动笔写这本《东唐再续》之前,曾搜集张先生多部专著,如《唐代官制》、《唐代藩镇研究》等全文阅读。这两部书,无风推荐有意深入了解隋唐五代历史的朋友观看。另外,无风将自己所搜集并看过之后觉得颇有益处的另外一批资料文献奉上名录,供诸君参考查阅。计有:王赛时先生《唐代饮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吴玉贵先生《中国风俗通史06·隋唐五代卷》、黄新亚先生《唐代城市生活长卷》、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傅筑夫先生《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蔡次薛先生《隋唐五代财政史》、王仲荦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金泥玉屑丛考(中国物价史)、杜文玉先生《五代十国制度研究》。
另有一些学术专著文章,过于琐碎,此处不一一列举。
此处仅转载张国刚先生一篇学术文章《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以下均为转载:
-------------------
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
--作者:张国刚
原文出处:南开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津
原刊期号:200401原刊页号:46~54
复印期号:3分类号:K22
内容提要:唐代中央在君相对军国大政进行决策的前提下,尚书省兵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唐代军队的统领和指挥机关前后变化最大。从最初的行台、天策上将府,到藩镇节度使、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终唐之世,唐朝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军队领导组织和指挥机构。
文摘:
英文文摘:
作者简介:张国刚(1956-),男,安徽宿松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社会史研究。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正文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4)01-0046-09
唐代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唐书》卷五十《兵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兵制专史。但是,由于《兵志》本身编纂中的缺陷以及体例所限,其中缺乏关于唐代军事决策与领导体制的记述。后来学者则因资料的匮乏也很少于此进行系统探讨。故本文辍拾零星资料,于此略事梳理,以求正于方家通人。
本文讨论四个问题:第一,唐代军事决策及其特点。第二,唐代军事行政及其职责。第三,唐代中央军事统领机关及其演变。第四,唐代藩镇时代军队统领机构及其变化(注:凡前人已有论述的行军统帅和都护府制度等,则不涉及。)。唐代军事决策是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某一方面的主管部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至于唐代军事监察问题,特别是宦官监军制度,有相当的独立性,也应该属于军事领导体制的一环,因笔者曾经有所论述,于此从略。
一、唐代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皇帝是军国大政的最高决策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代表皇帝参与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是宰相。唐代中央决策机制以三省六部制为时代特色。所谓三省六部体制用现代政治制度的精神来考察,实际上是一种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合一的制度。中书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六部颁布执行。然而三省长官原则上都是宰相,实际上参与制令决策的过程。另外,从唐初以来,就以他官加参议朝政等名义预宰相事。太宗时代,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称号,并且在高宗以后变成正式的宰相名号[1]](p.8)。唐代宰相在一起议政的地方叫做政事堂,开元二十一年(723)改为“中书门下”,并且于其后列置五房,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2](卷四六,《百官一》,p.1183)。对于唐代中书门下后列置五房的具体建制,我们知之不多,但是其兵房主管军事方面的事务,当为必然之事。
政事堂对于军事问题的决策功能,原则上可以用“最高国防会议”的现代概念来表述[3](p.436),但是,无论是宰相还是中书门下政事堂,不可能撇开皇帝独立决策行政,都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在发布政令。唐代皇帝与宰相讨论军国大政主要有常朝、入阁和延英召对三种形式。常朝是指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和清望官等每日或隔日在正殿(宣政殿)朝见皇帝,面奏政事。仪仗随百官退下后,宰相与皇帝议决大政。入阁是指皇帝在便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