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天上人间梦里(五)(3 / 4)

加入书签

说了一句,你儿子在做好事,陛下,你不能让儿子风头抢过去。因此李治立即同意下来。

这又是一项善政,一放,那可不是少人,最少几千名宫娥得以回家,不用在皇宫老死。

诸臣一起称喜。

只有刘仁轨裴行俭几人眼睛很是明亮,其实论傀儡,现在的太上皇才是真正的傀儡。幸好啊幸好,陛下登基来得及时,不然再往后几年内,朝堂真的成为皇后的天下。

等到诸臣颂歌说完后,李威又说道:“前几天偻国使者拜见于我,新罗不恭,杀害偻国使者,朝廷也不可不理,我想出了一个主意。略略有争议之处,但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不过今天时间有限,我已经与刘相公交谈过。明天诸卿可以与刘相公一议,看看有什么地区需要补充,或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上书于太上皇,或者于我。”

大家很狐疑,一个个看着刘仁机

可是李威不给他们思考时间,又说第九件事:“我有一个想法,不是很清楚,若是一个百姓,饿得连饭都吃不上,穷得连基本御寒的粗劣之衣都没有的穿,会不会遵守礼制仁义?”

这一句问得突兀,各个大臣不能言。

又道:“前些天,胡应出使西方,带回来许多使者,父皇授其爵,我听到有议论之声。但我内心之处很是赞同的。不仅是传播我大唐文明于远夷,而且胡应带回来许多有用的东西。比如这个。”

拿出了一把黑麦的种子,让太监传给群臣观看。

一个个不认识。

李威解释道:“它叫黑麦,产量很低。但却有许多好处,大河与江淮种植不适合,对百姓来说也不划算。可适宜种植在高寒地区,对土壤要求同样不高。比如青海的大积石山,辽东的望建河(黑龙江)。产量是低,但还有一门好处,它的麦祜是一等一的牧草,能收鲜草近五十石,是普通牧场产草量的十到二十倍。”

这一解释,诸臣都明白了,再次窍窍私语。

但李威还是不满意,他最看重的是玉米与红薯、土豆。明朝引进过来的,普及速度慢,到了清朝才真正普及,这才使清朝养活了近四亿人口。也就是说明朝在载树,清朝在乘凉。

还有辽东的水稻,曾经悄悄派人试验过,结果稻子没有长起来,长了一地种子,失败了,捏着鼻子不能言。但他分明记得,后来东北大米却是很有名气的。因此,得到这个结果,觉得十分茫然。

那可是黑土地,大洋洲与美州,占领太过遥远,眼皮底下的地方都没有管好,如何管那么遥远的地方?又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只好慢慢一步步走着瞧了。或者有一丝希望,看看胡应从欧洲带回来的耐寒种子,会不会适合种植。

又道:“我还说一件事,奇巧淫技的认识。不能所有工匠之物,皆是奇技淫技,比如水车的改进,一些效率高的骡车,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对国家与百姓很有帮助的。再比如两渠,如果不走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两渠就无法施工。诸卿是不是可以定论一下,对国家百姓的新事物,不能再冠以奇技淫技?”

又是一阵议论。“胡应从夷人带回来一些书籍,里面有许多书籍就是讲叙制作这些器械原理,我前几天去了四方馆,让那些夷人将它们翻译过柬燃啦能不能推广,诸卿,再商议一下如何?”

这是为了变相地在以后推行科学理论。但不能明说,各个大儒会竭力反对。

说过了,不再说,又道:“国家田地始终是那么些,百姓数量却在增涨,所以我认为,应当广开思路,提高产量与效率。这也是太宗皇帝说过务农之本,母后说的劝农桑的真义。”

再次将武则天套了进去。这一套,即使是武则天一派的大臣,也不大好反对。

武则天哭笑不得,说道:“下朝后,见本宫。”

这个小王八羔子,太可恨了,等会儿,得好好教训一下。

老实很无辜地答应一声。

然后说第十件事,道:“开国之初,我朝实施了均田制。为什么有这个制度,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对国家稳定也是不利。当然,指有所长有所短,能者与不能者享受同样的待遇,能者也不情愿。可过之,多数百姓无粮可食,无衣可暖,会不会揭竿而起?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一是推广一些耐寒耐旱的粮食,二是在边疆大量耕田。两亩地作为牧场,养活不了一头牛羊,但两亩地作为耕田,却能养活一个壮汉。推行这一政策,也改善了胡蕃的生活,省得他们为了贫穷,而到处征战掳掠,同时也可以迁移中原百姓过去,更好的实施王化。同时朝廷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主动赎出大量的部曲,虽是部曲佃农,他们也是我们大唐的百姓,上古时就知道这些部曲奴婢同样要善待,况且今天。让他们迁移到青海等地,对国家同样是善政。”

听到此句后,裴炎站了出来说道:“鞋下仁爱,可是今年国库却已紧缩,无法拨出大笔款项。”

“裴卿之谏,我早就考虑过。偻国使者受辱,使我看到一个机会,这个想法会有一些争议,各位可以明天询问刘相公。但倒能解决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