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刺激(2 / 4)

加入书签

了米兰古城,经过轮台,到达龟兹。

但这一行,李威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时候到了五月末,天气也热了起来,西域各地昼夜温差巨大。各地方有各地方的气候环境,比如南方的尖热湿闷,北方的干燥寒脊,青海的缺氧,西域这种巨大的温差。不是所有士乓都适合所有的天气气候的,也不是所有将领也能适应的。比如薛仁贵到了西南后,建的功勋就远不如在北方。无坠东突愿、吐蔷与未来的大食,都是强敌,不是自己去姚咐,那怕士兵不适应,也能从容地将对方击败,可国家拿得出手的将帅无非就那么几个。难道让黑齿常之一辈子呆在青海,王方翼一辈子呆在西域,或者北方又某一将领呆一辈子?

就换作自己,放不放心?

不是多,可以从容轮换。就有那么几个将领,也不能让他们在一处地方呆上十几年,发展下去,必然产生一个个的土霸王。多年前就隐约想过此事,然而随着将才的缺乏,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想到这里,扭头看了一下郭元根、张知愿、骆务整、唐休璟、薛呐等人,只有盼望他们能更快的成长起来。对唐休璟不大熟悉,张知愿与王晙熟悉,可没有看到他们在实战中的表现,其他诸人,也许资质还不错,独挑一方大梁重担,眼下还没有这个能力。程务挺让他感到心寒,还好,有黑齿常之与王方翼,否则唐朝即将青黄不接。若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变成每次大的战役,都要自己亲自领兵作战了,甚至连一个协育参谋的人都没有。

远远的,一大群人迎了出来。

龟兹王白素稽闻听李威前来,不敢怠梗,几乎率他手下所有臣子前来拜见。

正如李威所说,他斩来西域,或者是河中,是表示了朝廷的一种慎重。不仅是他率领了军队,而且还有他的身份。即使以后他不来此处,也是皇帝亲自过来的,太上皇两腿一蹬,唐朝所有权利必将抡于这个新皇帝之手。那时即便是手下臣子,也不敢怠梗。

这次皇帝亲自前来,也代表着唐朝时西域的关注了。

在洛阳见过一回,算是半个老熟人,伏下行礼,让李威搀扶起来。

白素稽又说道:“陛下,听闻你前来,臣特地从国内头挑了一匹良马,献给陛下。”

龟兹在西域是一个富统的小国家,产稻、粟、寂与麦,又产铜、铅、铁与蜡皮、饶汐、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封牛,另外就是出产良马,有少数优秀的与大食马杂交后的马种,不亚于青海的龙种马。

李威出征青海的战马就是他进献的那匹宝马。但后来逃亡过程中,受了寒冻,作战过程中又受了伤,于是放回了东宫的马厮养老了。此次出征,是党项人进献的一匹青海熄,也是李威第三匹座骑。

唐朝重武也重马,李世民胎陵前就有李世民曾经骑过五匹战马的塑像。

“哦,让我看一看。”

“唔。”

白素稽一挥手,一名胡兵牵来一匹红色的战马,十分高大,红色的鬃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油亮的光泽。似是对士兵不屑,将头高高地仰起,一双大眼睛在众人身上轻蔑地扫视着。李威下了马,来到它身旁,伸手摸了摸骨架,赞道:“好马,它叫什么名宇?”

“还没取名宇。”

“就叫它丹忠吧,白素稽,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谢过陛下。”白素稽大喜。这事儿也挺有脸面的,仅是一匹战马,就族来了唐朝皇帝,未来大唐主人的赞许,太值了。

然后将李威迎进城中。

大设酒宴,款待锗位将士,酒足饭饱之后,白素稽又请李威观看龟兹舞蹈。这是一个喜欢歌舞的民族,龟兹乐在唐朝几乎成为了主流音乐。

接近尾声之时,白素稽凑到李威身边,问道:“陛下,臣的乐婢们异技舞技如何?”

口答了一句,但内心却不大喜欢。倒是更喜欢耿葱弹奏的清育乐,性格如此。但不敢公开这个爱好,有前例的,为什么唐朝人喜欢这种闹腾的音乐,大臣却不反对。是因为大臣认为它雄壮威武,有激昂之音。而清育乐里面却有许多委婉哀愁的曲子,有的人会认为它是亡国之音。最有名的李世民作过两首祷,一首是初秋夜生,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脊鸿飞疾,园秋蝉嗓迟。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

愁心逢此节,长以独合悲。一首是赋雁的,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合声。写得也还不错。可刚写完了,大臣虞世南就开始进谏了,陛下啊,隋畅帝写了一首寒鸦千万点,流水饶狐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比你这两首还要好啊。

李世民气着了,怎么看也差不多吧,怎么来了一个比我的还要好。虞世南也不理李世民感受,继续说道,可隋畅帝落得什么下场?再看曹操赤壁之战前,好好地写了一首饶树三匝,无枚可依,果然无技可依了。这个南朝宫体祷不能写啊,一写就有了亡国之音。那些寒酸书生想怎么写,问题不大,可你是一国之君。

李世民无奈,以后写只好写“天竭诚敬,临民思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