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前夕(三)(3 / 4)

加入书签

,你们都是国王了,还与我们唐朝有何瓜葛。这一条很容易答应,很早就接受唐朝的册封了。于是再度恢复唐朝十几年前的编制。

第二条是让子女进入长安学习,教他们唐朝的礼节文化语言文字,但不是什么猫啊狗的都能塞入长安的,这些学习的王子一旦回国,必须成为将来各部的继承人。但李威着重地说了一句:“是让我朝教你们继承人以后如何做一个好皇帝的。”

与人质是两个性质,事实上是培养将来各国亲唐朝首领。

都臣服唐朝了,不亲唐还能怎么着?也没有反对。

第三条是粮食,眼下的难关得要过去,用货物与他们等价交换粮食。这不是条件,从唐朝内陆会运来大批的货物,即便河中各国消化不了,还可以运向拜占庭,或者大食销售。大食占据了波斯,商道没有隔阻,只是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而己,但依然有许多商人继续进入呼罗珊与塞斯坦经商。提出这个条件,是后面一点,不过李威也不知道会移多少百姓过来,如果万一粮食不够的,请求各国支援。但不会太多。时间也仅是一年,一旦碎叶川开耕出来,到了明年自给自足,也不需要河中地区继续支援了。

“请问陛下,会差多少粮食?”史国的国王问道。

商业发达,皆会算账。若是唐朝移过来一百万百姓,仅靠河中地区也是吃不消的。

“不会太多,具体的我现在也不清楚,有可能不会差,有可能会差一些。但有一个上限,若是差距十万百姓的口粮,我会下制书,继续从中原调来物资,与你们等价交换。”

从咽面得到了一批财富,但这些财富都奖励下去了。不然将士没有作战的动力。要么就是粮食与牲畜,粮食都没有办法维持几万将士的消耗,更不要说移民了。还有牲畜,这是留下来给移民自己放牧的,又不能动。甚至以后还陆续通过战争,或者购买等手段,继续添置一批牲畜,交给百姓饲养。

但是几年大食没入侵河中,让河中存储了一批粮食,却解了李威燃眉之急。交换方式,成本很低的,比如瓷器,运到河中损耗也很大,但价格不是以唐朝瓷器计算的,而是以河中地区价格计算的。因此,不是损耗,反而差价将从河中运到碎叶城的粮食损耗弥补上来。

各人心中继续盘算了一下。既然交换,那个不能算的。顶多十万百姓的口粮,对于整个河中均摊下来,负担并不沉重,于是再次答应下来。

第四条就是宗教。

对此,所有人都忽然了,包括王方翼在内。他们全部低估了宗教的力量,李威说也说不清楚,只是强硬地说,祆教是你们祖先就遗传下来的神灵,连这个你们都忘记了,而转去信仰大食人的神灵,你让我如何相信你们有坚决抵抗大食的勇气。对伊斯兰教李威不排斥,但对大食,李威很排斥。

这一条也答应下来。

各国的国王们同样排斥伊斯兰教,他们本身,包括何国的国王在内,全部信仰祆教。那一个愿意信仰他国的宗教,无奈大食太强势,因此不敢主动阻拦大食人传教,这才导致境内一些百姓被误导,改信伊斯兰教了。

既然唐朝持强硬支持的态度,为什么自己还讨没趣,不去拜读《通斯古经》,不去拜祭阿胡拉.马兹达,而去读人家的《苦兰经》。

第五条是整合军队。

河中地区单论士兵个体,战斗力不弱。个人是一条龙,可编成了军队,缺少训练,战斗力反而变得很悲哀。没有大食人的入侵,李威很愿意他们出现目前的状况,好统治。然而有了大食人的入侵,必须要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并且各国士兵数量很少,抵抗大食入侵,各国各部要联手,这一来战斗力更变得低下了,所以往往几万军队十几万军队,却能够被大食数千士兵击败。越败越没有信心,最后只能臣服于大食,以求安宁。

他们越臣服,结果越糟糕。每年进贡的大批税务,又滋养了大食人后勤供给,壮大他们的实力。这得一步步来,第一步是训练整编他们军队。因此将河中划成了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与拔汗那九个部分,乘农闲之机,将河中所有将士整编起来,让李谨行与薛讷、郭待封、江四斤、刘德言、骆务整率五千唐军进入河中,分驻各国,

进行指导,进行训练,以及传授一些战术。主要还是在安国,李谨行亲自率两千唐军入驻沛肯城。

这是河中各国最想看到的,想都没有想,答应下来。

第六条是要各国交待出他们能有多少精兵,要精兵,不能要老弱病残的,训练的也是这些精兵,一旦向呼罗珊与塞斯坦发起进攻,必须让这些军队出动。但李威又说了一句:“不攻则己,一旦进攻,我将联合吐火罗,以及突厥,甚至从西方动援拜占庭,向大食发起总攻。将波斯国重新扶立起来,让他们成为你们最坚实的第一道防线。”

后面不说,也会同意。大食人虎视眈眈,不是大食生,就是河中亡,势不两立了。况且假如唐朝皇帝开战,唐朝必然拖下水去,难道唐朝这个听说很有本事的皇帝,坐看自己率军失败不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