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国强必暴?(2 / 4)

加入书签

次变法--普遍推行郡下设县的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制定法律、禁止儒学等百家学说的文化传播。秦国李斯曾评价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为了顺利变法,商鞅恩威并用,史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乃下令。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皇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变法实施后,当初说新法不便的国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就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所以,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实现先秦“法西斯”军事化,把国民训练成无知无欲、遵命听话的木偶,为君王驱使效死沙场。

此时,商鞅的祖国魏国,因为与赵国、韩国反目为仇,受到四面围攻。公元前354年,齐国将领田忌在孙膑帮助下,实施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大败庞涓率领的魏军。公元前342,孙膑故伎重演,围魏救韩,在马陵之战歼灭魏军共10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军的主帅太子申,魏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从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强国,魏国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前340年,商鞅率秦军攻魏国,他使用诡计写信给魏公子印,假意与魏公子印饮酒会盟,魏公子印毫不怀疑,如约而来,恰好就中了商鞅的埋伏,魏军大败,迫使魏国归还了过去从秦国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为此,商鞅得到了於、商的封地15个城邑,号为商君。

秦孝公死了以后,太子驷即位为秦惠王。公子虔立刻诬告商鞅密谋反叛,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因为没有通关文书,店主不敢收留他,而这正是遵守商鞅自己所制定的法律。(作法自毙)当他逃到魏国时,魏国人为公子印的事情感到气愤,阻止他进入魏国。商鞅陷入了绝境,他到封地组织人马顽抗,最后仍被擒服。秦惠王用五马分尸的酷刑来对待这位秦国的大功臣,连商鞅在秦国的族人也全部遭诛杀。

商鞅死了,但他曾经服务的秦国却冉冉升起,崛起为华夏文明中地处西部的强大国家。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听从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掉蜀国、苴国和巴国等三个国家,设立了巴蜀两郡,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前312年,秦国魏章、公子疾、甘茂在丹阳大败楚军,占领了楚国汉中,这样,秦国的本土关中、新占领的汉中就与巴蜀连成了一片。

居高临下、放眼天下,秦国昔日的强大对手晋国已经四分五裂不复存在了,魏国也萎顿下去了,现在是西部的秦国与东部的新霸主齐国争雄天下。

齐国的玩票很快就玩过了,它疯狂地北吞燕国、西攻赵魏,终于招致灾祸。史载: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一度占领燕国,后因秦、赵、魏等国反对罢兵。

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不久又放弃了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反而被楚国派来救援齐国的大将军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国抗衡。

此时,中原北方两强燕国和赵国正互相掣肘。在赵国、燕国双雄之间的滹沱河流域,原来有一个中山国作为两国的战略缓冲,可是公元前407年,中山国让魏国给灭了。公元前380年,中山国好不容易复国,赵国就不怀好心、去打人家主意。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防范赵国。公元前296年,赵国最终还是灭了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今陕西榆林),中山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眼看中山国覆灭,邻近的燕国不甘示弱,也来分一杯羹,燕赵两国分赃不均就打了起来,燕国抵敌不过,索性投靠秦国,成了秦国的战略盟友。有了靠山的燕国,立即精神抖擞地与赵国混战在一起,从此势不两立。看来,战略缓冲带是必须要建立的,赵国当年攻灭中山国十分不智!

再来看南方的楚国,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已被秦相张仪所欺骗、受困于秦国,最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