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廉颇败北谋换帅(2 / 6)

加入书签

虏了四个尉官。

6、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廉颇到底坚守了几个月?坚守三年之说可信吗?

7、赵括一到任上,就发兵进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一只突袭部队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组成的快速部队楔入赵军的营垒之间,断绝了它们的联系,把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运粮通道也被堵住。赵军交战失利,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这是认定赵国中了圈套,也是后来“纸上谈兵”之说的发端。

8、秦王得知赵国运粮通道已被截断,他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秦国下了血本,赵国在干什么呢?

9、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军内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武安君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这就是“坑杀”的由来,但绝不是司马迁杜撰的,因为在《战国策》中也有不止一处记载指责秦军白起杀害俘虏。但是,就是司马迁也没有明确说出坑杀了有多少。后世坑杀40万降卒之说不值一驳!

现在保留下来的长平古战场遗址:西起头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余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长约30余公里。后世给起了不少名字,如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还有所谓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等等,估计大部分是基于后世传说,牵强附会开发的旅游景点,不足全信。

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的?莫衷一是。几千来地形地貌改变,河道平移、改道,恐怕是已经“人非物也非”了!就是后世的挖掘指认,也未能发现有尸骨如山的状况,以至于引发人们对流传已久、似乎有鼻子有眼的“白起坑杀降卒”之事的怀疑!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分析,一个是地势上的主、次高点,一个是河水,另一个是关隘,也就分别是空仓岭、大粮山,丹水和长平关。

先秦时代的长平战场,最可能的就是秦军牢牢控制西部的空仓岭、光狼城及原赵军的西壁垒,赵军控制大粮山、韩王山东西对垒,赵国军队应据守着高平关,另外很可能秦赵两军沿着丹河隔河对阵,谁也无法顺利渡河去吃掉对方。

空仓岭古代叫丹朱岭,相传是帝尧封长子丹朱于此而得名,东西走向,海拔1131米。

高平关位于高平与沁水交界的老马岭上,此地山高崖陡,关隘雄险,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隘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当年廉颇曾此处以黄沙装入口袋,堆积成粮仓的模样欺骗秦军。而在大粮山正西三十里处的老马岭,后来又叫空仓岭,传说秦军曾在此布设虚假粮仓欺骗赵国军队,两地因而得名。--无论真假,这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双方都缺粮,对峙很无奈!

---

秦昭王召集群臣前来咸阳宫商议。

秦昭王:“上党城邑17,已取其11,王龁军大胜。如今赵军挫败、龟缩不出,迁延日久,又难有进展,徒费粮饷。继续拖延,恐诸国生变。本王有收兵之意,众爱卿意下如何?”

秦相国范雎:臣以为不能退兵!一旦退兵,难说能保有秦军苦战获得的上党城邑。而且一旦退兵,必然助长赵国的气焰,也会使韩国、魏国、齐国倒向赵国,形成合纵之势,若楚国再趁机发难,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武安君白起:臣以为应当退兵讲和,赵国军队实力不容小觑,这是我们在河水北方最强大的对手,现在就摊牌还为时尚早。如果继续对峙下去,赵国必然与关东诸国勾连,齐心协力来对付秦国。军事只是大国政治的手段,臣以为和谈有好处。赵国锋芒受挫,若其恼羞成怒,与我们火拼到底,战事如不控制,将愈发不可收拾,形势更难预料。

将军蒙骜:见好就收,也是个办法嘛!

上卿王稽:恐怕,--是你要和谈,人家不肯呀!

客卿楼缓:臣以为不和谈,就这样对峙下去,最后欢笑的是众诸侯国坐视两雄相争,彼此削弱,它们岂不弹冠相庆?臣熟悉赵国的情况(曾担任过赵国上卿),愿意出使赵国,面见赵王劝和!

秦相国范雎:大王,臣不是反对和谈,而是在当下明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