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雁门大战(1)(2 / 3)
之中,头曼单于与诸将领商议军机。
右贤王吐尔浑激愤地说:“参见单于!那李牧纯属找事,他们在挑起事端,是欺负我们软弱不成?”
左贤王库仑勃尔:“听说赵国从内地新调来了几万兵马,恐怕赵国是要与我们开战了吧。无风不起浪,现在赵国正准备嗣立新君,莫非这李牧是急于建功,想拿我们开刀?-----没那么容易!”
匈奴副将廓尔班亲王也汇报:“赵国正大批往边关调运粮草、武器,一场大战恐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小心防范!那李牧骄横凶残,早就令人气恼。此番他整军备战,必是得了赵王的支持,----那赵国孝成王临死还想在草原上分一杯羹,欺人太甚!”
匈奴头曼单于从箭囊中拔出一只利箭,将它刺在烤全羊的羊头上,“赵国若执意进犯,我们也只有决死迎敌了。传令各部----能战者火速到大帽山集合,立即整顿军马,准备迎敌!”
-----
苍茫的大帽山上、神树林中,用石块垒筑的祭坛里,燔烧着圣洁的羔羊,匈奴各部落首领正虔诚地祭拜他们的图腾----白狼!
匈奴头曼单于将羊羔的血液渗入马奶酒中,用双手将盛酒的瓦否举过头顶,跪在白狼的幡旗之前,“仁慈的列祖列宗啊,请保佑我们的部族捍卫先祖的荣光吧,我们愿意将鲜血,洒满这片不离不弃的土地和草原------”
匈奴方面从各部落之中抽调人手、集结兵马,准备迎击李牧。
头曼单于颇受信赖的帐中谋士李琦却是个中原人,素有谋略。他向单于进言:“单于,此番虽然情势危急,但我们不能与中原诸国翻脸,守住疆土,点到为止。边境上的互市不要毁弃,我们还要善待中原商旅,毕竟草原上所需的粮食、布匹、茶叶、铁器还需要友好贸易维持。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凡事留个后路为好。”
单于颇为同意:“好吧,李牧不仁、我们不能不义。那就礼送中原商旅们回去,多多赏赉他们,让他们回去后告诉赵国----我们不愿意与之为敌!”
再说雁门关李牧军中,赵国将领们正谈论军机。
太子赵偃也身披甲胄,他现在是赵国军队的右军副将,右军主将为司马尚,左军统领为公孙展、副将赵葱,李牧自任中军主帅。
李牧察看战图,狞笑着说道:“北方蛮夷武器、甲胄远不如我们,也没有战车,若是正面野战,根本不堪一击!----它们的优势就是骑兵,一个字跑,还有奔袭。中原军队打阵地战可以,马匹少、骑术差、马上格斗也不行,匈奴骑兵啸聚而来、一哄而散,追逐起来非常麻烦,非吃大亏不可。”
公孙展笑道:“将军的堡垒战术,此时就要发挥威力了。”
原来,这李牧为对付游移不定匈奴骑兵,搞了个筑成边屯的策略。也就是每隔几十里就修筑起坚固的城郭,派兵驻守其中,在四周屯田自给,储备粮草、武器等军事物资,这些堡垒彼此呼应,即可做瞭望台----见到匈奴骑兵来了就发出烽火警报,边关军民就入城躲避,匈奴缺乏攻城的重型武器,也奈这些城池不得,往往是围困一阵儿就退走了。
星罗棋布的堡垒加上赵国北长城以及险关要隘,李牧所部成功地抵御了匈奴势力的南下。现在,这些军事工事又要为支持中原军队北伐发挥作用了!
太子赵偃说道:“若是不能麾军北上,匈奴也不南下犯境,那这仗还打什么劲?”
李牧阴险地笑道:“我军北上?不行。去多少死多少,忒不划算!因为那戈壁战场是人家的,去了岂不是白白送死。不被打死也得被拖死,那样不行!-----匈奴不是不敢南下吗?我们就逼迫它南下,进入我们的预设战场,诱敌入瓮,轻松歼灭之!”
司马尚问:“将军准备如何行事?”
李牧:“这蛮夷缺少教化,就是畜生。汝等看过斗牛吗?用一块红布激怒了蛮牛,才好杀之!我们就是要设法让单于忿怒、那他们就会不管不顾,乖乖钻进我们的口袋,到那时候,该怎么宰杀,就是汝等之事了。”
公孙展:“将军莫非已有奇谋?”
李牧并不答话,他立即部署-----“将我们在边境上捕获的匈奴商贾全部斩首,派人将头颅装载到空车中给匈奴送去!”
太子赵偃惊声呼喊“将军,匈奴可是将赵国的客商,礼送回国了啊!”
李牧漫不经心地说:“太子不必过分仁慈,本帅不过是暂借他们的脑袋,激怒匈奴而已。”
太子赵偃有些急切地说:“我赵国也是中原大国,焉能干出如此不堪之事?!人死不得复生,人头还能暂借吗?”
李牧抱怨:“太子殿下就是读书太多了,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何况庶人?”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大意就是:和平的时候,战马被用来耕耘。天下纷乱的时候,小马驹也会出生在战场上,意指一切服从战争!
李牧又下达数道军令:“公孙展、司马尚听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