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繁阳之战(1)(2 / 2)
所以赵将廉颇的对手并不弱,至少还凭借坚城固守、占有地利之宜。
史载:公元前319年,魏国把张仪逐回到秦国。公孙衍主张合纵,而且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被任命为魏国宰相。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五国伐秦”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联军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不想竟兵败如山。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损兵8万多人吃了大亏,为此跟魏国反目,直到邯郸被困、魏楚相救才冰释前嫌。
段干子就是救援赵国都城邯郸的魏国晋鄙军中大将,跟随信陵君伐秦的那一位。不过,段干子恨透了杀猪的屠户朱亥,信陵君毕竟是魏王的弟弟,段干子惹不得,于是迁怒于朱亥。驱散秦军没多久,他就趁信陵君不注意,令手下人神不知鬼不觉绑了朱亥、把他塞进麻包给扔进了漳河淹毙了。因为自己窃虎符、假传军令还杀害大将晋鄙,信陵君害怕回去遭到报复,一度不敢回国,结果在赵国邯郸避难了将近十年,直到段干子退役才敢回去。
后世黄河屡次改道,不知道先秦魏国这个内黄县与今日河南内黄县是个啥关系,估计历经千百年变迁,异地重建的可能性大。
古时候的内黄北去百二十里之遥就是赵国的浊漳河了,那里距离邯郸不远,有赵国南方军团二十几万人马驻守。廉颇的军中被建信君、李牧等人借口支持北击匈奴抽调走了5、6万人马,只剩下不到15万人马了。
与此同时,魏国内黄的驻军却增兵到20多万人,单纯从双方士卒的数量来比较,赵国方面也不占优势,况且内黄城中还有大量百姓可以征调,魏国守军通过黄河上的渡船,也可以在战时获得大量的后方补充兵援,而廉颇心知自己恐怕不会得到新的兵力补充了。
所以,赵将廉颇接到出击魏郡内黄的军令就一筹莫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