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廉颇逃魏(1)(2 / 3)
一时心里放不下来。信平君廉颇何信之有?-----先王当年那样恩宠他,驾崩后他都不来为君王送葬。莫说是祖制仪轨、就是天地良心,亏他也干得出来?我是不会原谅他的,除非他主动请罪、当着赵国群臣的面,坦诚剖析自己,再次负荆请罪。还有,就是要披麻戴孝、在宗庙或帝陵为先王守孝三年。”
赵悼襄王摇头叹息,“若不惩处廉颇,众卿不服呀!-----”
建信君动议:“请君王立即下诏,宣廉颇回邯郸王城复命!----如若廉颇君命也不听从,那就是自己去选择一条路走到黑,自绝前途了。”
赵国君王派出特使赶赴繁阳,责令廉颇放弃幻想、回头是岸!
-----
赵悼襄王的特使---王族成员、青年将领赵歇一行匆匆来到繁阳后,向廉颇递达了君王的诏书,廉颇竟然不以为然,责备赵歇这个毛孩子对自己缺乏恭敬,还称赵王听信他人一面之辞,贸然撤换繁阳守将,军情吃紧怎么办?廉颇百般拖延、推拒的原因,其实是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廉颇提出:象自己这样前功赫赫的老臣,应得到尊重,我们也是为维护国家的团结稳定出了力的人,不能被漠视。可以不参加权力的分享,但爵位品级待遇不能降、还力求索要一处指定的封地,也就是物阜民丰的繁阳。-------赵歇没有办法,只得辞别廉颇,悻悻回都城复命。
这一下子,满朝文武都不干了,纷纷声讨信平君廉颇的狂妄无礼。赵悼襄王恼恨之下,颁布王命解除了廉颇的军权,命令武襄君乐乘领兵马去繁阳,迫令廉颇交出军队、交出繁阳。廉颇对此早有准备,凭城坚守拒绝交权。廉颇的手下众将见事已至此,寻思着反正有信平君廉颇来出头担责,也惧怕落个韩向的下场,索性跟着他搏上一把、何况没准能落个郭开等人那样的美妙结局呢?
武襄君乐乘军中诸将,也有很多人曾随同信平君廉颇征战疆场多年,下不去手攻击这个被认为一时糊涂的昔日主帅,甚至有人同情廉颇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故此,前来接管繁阳的赵国兵马军心浮动,任凭乐乘催促,而不忍心去自相残杀,就消极敷衍地徘徊在繁阳城下,不肯发力攻城。城上、城下赵国军队形成对峙。
乐乘在繁阳城下骂战,廉颇也不出击。繁阳城城防坚固、廉颇又善于守城,对此乐乘也心存畏惧,不敢贸然下令发起总攻。有按捺不住的乐乘军将领,径自架梯攻城,也被城上守军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乐乘就更加决心难下了。他只好派人回去禀报赵王,要求增派人马增援、调集、运输重型攻城器械,准备逼迫廉颇主动求和。
繁阳本是魏国的城邑,军事重镇繁阳的沦陷大大出乎魏国君臣的意料,并在其国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魏国施展貌似魏国支持春平君、平都侯、廉颇,实际上计策暗助建信君、太子赵偃得势的计策虽然得手,却不小心把繁阳城弄丢了。原本的一盘好棋,因为一个小的劫材不足,导致意外失手,这样当初力主增兵繁阳的龙阳君等人功亏一篑、很没面子,魏安氂王也十分生气。
繁阳在河水之北,易守难攻,魏国君臣没有办法,这时候看到赵国君臣失和,也觉得有机可乘,马上派出大臣昭忌渡河去面见廉颇、企图说服他投靠魏国,顺便使的繁阳失而复得。没成想廉颇不给面子,坚决拒绝了魏国高官厚禄的引诱------这个没办法,廉颇还要拿繁阳去与赵悼襄王做交易,魏国方面仅仅被他当做“托儿”,廉颇又岂肯放手?
原魏国相国信陵君,因为他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而万念俱灰,索性自顾纵情贪淫享乐,此时他已经形销骨立、病入膏肓了。信陵君的门客们合计:主人不受魏王兄弟的器重,况且就要归天了,咱们要另寻一个出路啊?于是,信陵君众多门客中有一个叫做张耳的,就与友人陈馀结伴去求见魏王,自言能说动廉颇,投降魏国。
这个小青年张耳哪里来的底气?原来,信陵君客居赵国邯郸十年期间,张耳就是信陵君魏无忌身边的小童,也就是生活秘书。(如今一些高官乐意选择美女做生活秘书了。)信陵君与廉颇交情深厚,
张耳也就对赵国信平君廉颇十分的熟识。他觉得凭借这层关系和自己的精明才干,一定能说服廉颇。就是最终不能说服廉颇,也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在政坛崭露头角的机会。无论结果任何,这都是一笔值得去冒险尝试的“大买卖”。
---
眼看赵悼襄王不肯与自己做政治交易,信平君廉颇大感失望、心情不免烦躁起来,手下的将领、士卒也觉得再这样下去希望渺茫、看不到前途。赵国不敢回去了,这可怎么办?
韩国、齐国方面也派出使臣去繁阳劝说廉颇,希望他能以赵国稳定的大局为重,早已结束这场君臣对峙,表示愿意接纳廉颇避难。----廉颇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正在此时,秦国相国吕不韦看到赵国君臣反目,深感这是一个稍纵即逝、极其重要的战机,一个利用对手内部矛盾夺取赵魏之间军事重镇繁阳、一举切断赵魏沟通连接的天赐良机。-----这次赵魏之间有矛盾、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