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下)(3 / 5)
、俄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界碑立于大清与俄罗斯边界之上,因大清现在积极打开海外贸易,培养各种语言人才,沙俄想在条约上模糊语言的方法行不通,条约一式六份,大清俄罗斯各据三份,条约不仅有两国帝王签名印章并有参与议政大臣、皇室代表签名见证——也就是说沙俄的下下任沙皇伊丽沙白.彼得罗芙娜也签了名。
——打开了国门,收集了诸多大国资料,大清才知道当年参与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大臣到底有多无能,要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罗斯是很落后的,可惜那时大清由上到下眼光所限,只看到了准噶尔的威胁。更难堪的是,在沙俄所据的条约上,各种协议好的条约与大清手里的一对有关地名、内容含糊不清,可见当年的沙俄是打着哄骗的主意。
虽然不愿承认,但弘历私底下也不免吁叹,连圣祖康熙爷也有失手的时候。不过也是沙俄自以为是的聪明才使得大清这次重厘边界的态度理直气壮。
想到这里,以弘历砥砺得万分深沉的城府也不免流露出几分意气风发,作为一个帝王,开疆拓土是极为得意的一件事,何况他才登基甫一年,便有这样的武功。
这一年的春节,大清又是一番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这一年的春节,云珠第一次以皇后的身份接受番邦使节、王公大臣的朝贺参拜,接受皇子公主、宫眷、命妇行礼叩拜……母仪天下。
注:这里的《华沙条约》乃中华与沙俄之间的条约,不是历史上的《华沙条约》。
作者有话要说:防抽章节:
朝堂上关于是战是和的争论并未持续太久。
事实摆在眼前,就算大清的军队攻进了莫斯科,大清也觉得那是一块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得了反而要费人力物力去管,不如见好就收,将签定《尼布楚条约》时因准噶尔问题而不得不放弃的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几百平方公里的领土重新划回大清国土,再让沙俄赔偿大清战争损失,每年称臣进贡也就是了。
且近来东海有倭寇出没的迹象,不得不防。雍正可以说是历代大清帝王中最重水师的皇帝之一,这一世弘历受这方面影响极大,雄心壮志倒有一大半放到了广阔无垠的海域上,但此时却还不到利剑出鞘的时候。
做为军机大臣,就算国库再丰裕,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等人也不愿大清有两面开战的风险。
做为帝王能扩大疆域版图是极得意的一件事,弘历与众大臣商议后决定让鄂尔泰领着大学士徐本、班第、傅新等一干老中青臣子组成谈判团与沙俄拟议谈和条约。
沙俄来的议和使团早有心理准备接受“不平等”议和条约,可面对大清“宰杀”仍不由眼角抽搐,这是不是太狠了点?!
在沙皇安娜的暴政下生活在西伯利亚这片辽阔富饶土地之上的蒙古人等原属大清近亲民族早不堪压迫发生了几次叛乱,对俄罗斯来讲,将这块土地归还大清还减了他们眼前的麻烦,因此前来谈和的俄罗斯使团也心里有数,并不反对。
至于战争赔款?还真没听过,不过打输了仗总要出点血的,这他们也有心理准备,可是一千万两白银?汗,不行,得压压。
还有最后这个称臣进贡实在让人为难,大清这不将俄罗斯的脸面往脚底下踩了嘛?于是卯足了劲了希望在谈判桌上让大清将这一条抹去……
俄罗斯矿产丰富,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煤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TXT下载。除此,森林面积大,木材蓄积量高,农牧业并重。
从长远上讲大清如果要西北稳定,那么人口的迁移、经济的发展是必须的,而经济的发展最快的莫过于两国的贸易往来即为互市,这不仅能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还有利于两国邦交安定。
早熟知这些资料的大清谈判团成员早受到皇帝的明示,本着增强本国削弱敌国纲领,管他有用没用寸步不让,他们或许不知道所谓矿产的重要性,但黄金和铁却是每个人都知的,尤其是铁,那就跟盐一样,历朝历代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不允许私人开采,这种东西当然是多拿来一些受惠的是自己的国家百姓了。
双方往来谈判,各有坚持与底线,一个月后初步达成协议,不过还须到沙俄一趟,确定沙皇的应允与签字印章。
这时的大清,勇武些的年青人不是上了前线搏军功便是进了水师整日巡防海域或者进行海上军事演习,务必使大清的水师跟得上国际先进水平,不说成为海上霸主,至少也要做到使海外强国不敢觊觎大清的富饶。剩下一些受了伤了,娇养的,进不去水师也不敢上战场的,家中长辈听闻这事心思顿时活络起来,这谈判有来有往,不过在大清与沙俄间走一趟就能立功,基本没有生命危险,好差事啊,说不定还能青史留名呢!于是纷纷走关系,希望能插上一脚,当个护送议和使团的护卫……
弘历有些头痛,回了长春宫免不了抱怨几句,“他们跟着去能出什么力,只有拖后腿的份!”
“不管怀着什么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