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1 / 2)
第二日,我神清气爽地坐于朝堂上,讨论完朝政退朝后将两相留了下来,主要是讨论科举试题的事。
移步到偏殿,顺道去了趟茅房,转回来还没进门刚好听到里面人正在说话:
“刘左相,吃饭再怎么急也不至于把唇咬破吧,如果不是知道你尚未娶妻纳妾又不逛青楼的事实,大家都会认为你唇上的伤是女人咬的,哈哈。”文相调侃。
“……是被猫咬的。”刘钰很是镇定地答。
“咦?刘左相也喜欢养猫?养的是什么品种,公的还是母的?改天我一定要登门拜访拜访。”众所周知,文相喜欢养猫,但他家夫人对猫毛过敏,所以为了后院的和谐文相只得放弃养猫的癖好。
“……品种比较特殊……大概天下就这么一只……至于公母……”
刘钰缓慢地答着,而在门外的我早就听不下去了,无数只草泥马在心头奔过——你才是猫,你全家都是猫!
砰地推开门,寒着一张脸走到他们面前:“有时间讨论有的没的东西,还不如早点把试题的事确定下来。”
“臣认为此事太过仓促,要在短时间内拿出试题很有难度,而且据各州县统计此次报考的人数不多,全国共计100人其中有两名女子。如果按照最初的规定来制定考试程序,恐怕……”文相话至此停了下来。
100人啊,和我最初设想的70人相比已经超过30人了,必定推荐这种为官为仕的方式还占主体,能人有参报我就该偷着乐了。而现在的问题是这一百人还是按照从乡试开始参考待到殿试时能有人几或者说能有几人可以坚持下来?
我以手托腮,一手轻敲着桌面把目光落在刘钰身上:“刘卿认为当如何是好?”
刘钰微思考后答:“由于人数较少,不如先将他们全招至京城,在京城开考第一场,合格者留下,不合格者谴回原居住地;同样进行接下来的两场考试,其间朝廷提供适量的差旅补助费用。”
“可按着制度所定,科举是三年一考,三年才有一次殿试,那朝廷岂不是要供养他们三年了?”文相不赞同地道。
“凡事总有例外。今年是皇上第一次实施科举且因参加人数的限制,何必要等三年呢?当百姓看到科举制的优势时,明年定有更多的有才之士报考乡试。”刘钰反驳。
我点头赞同,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要想让百姓相信、看到这新制度的好处,才会有更多的人来执行它。
“好是好,只是庶人参政对我们任族来讲是个威胁,皇上还需三思。”文相话头一转,又回到了最初对新制的反对声中去了,“庶族大多数未开化,即使参与朝政也未必对朝廷有用,相反,若稍不慎只会适得其反。”
我眉头紧拧起来,一直以来文相对这件事的态度就是个中间派,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也是因为如此我才让他参与其中。不想在这紧要关头他才露出真正的态度,委实让我防不胜防!
“文相此话甚好。”我颔首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也明显看到他松了一口气后才接着说,“正是因为他们未开化,所以要人去教他们开化,朕打算在未来的数年里广设私塾学院以教化百姓。另外,如果文相担心庶族今后会强过仕族,朕只能用一句话来解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文相,朕相信你也看到任族子弟一代不如一代,不然你也不会直到现在才表明态度。”
“是臣等管教无方,让皇上操心了。”文相揖了一礼,“但仕族中仍有多才者,皇上这样将他们放置一边不用岂不是叫他们寒了心?”
“朕何时说不用他们了?”我挑眉轻笑,“他们同样也可以去科举,但凡他们能通过朕这最后一关,朕自然会量才而用,绝不偏心!更何况,文相不觉得通过科考来的比通过那些乱七八糟的关系来为官更加理直气壮、更显真才实学?”
文相被我的话噎住,半晌才道:“皇上所言甚是。”
我微微一笑:“那就按着刚才刘相所言办吧,试题的事就交由两相负责,另外,朕欲新设太学院,专收省试后前来殿试的学子,以德高望重的有识之士来任职执教,这样一来,文相所担心适得其反的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两相相视一眼,皆有赞同之色,然后躬身道:“遵皇上之意。”
“那此事就交由文相来办吧。”文相是老臣,他挑教师定能让我满意。
送走两相后我立即奔回我的寝宫叫秋霜把门关紧留下她伺候。
“快快快!我那个来了,快把那个准备好。”我火烧屁股似地急急往里间奔去,边走边扯开外套。
“那个……哦,好,奴婢马上就拿来。”秋霜会意过来也急急忙忙地打开衣橱取出一个小包及一套衣裤递给我,“皇上知道怎么用吗?要不要奴婢帮忙。”
“……不用了。”我的脸上黑线无数,就算棉布做的比不上苏菲方便好用,也不至于用不来吧,何况又不是第一次了!接过小包和衣裤,立即转过屏风放下帷幔换了起来。
“奴婢去给皇上端点心。”秋霜在外面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