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易经与命运(2 / 3)
八卦,周文王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于是用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间的万物万象。
不过古代民智不开,所以神道设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东西。我们用简单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不能太放纵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那是为了安全,为了方便,为了有效。
你去旅游的时候,你听那些导游在告诉你这样那样,有很多成分还是当年神道设教所留下来的。进庙的时候,导游会告诉你,这个门槛是不能踩的,当然不能踩,因为你一踩,头就碰到上面门框了,撞个头破血流谁负责?可是如果他告诉你不能踩,踩了会把头撞破,你一定一百个不相信,然后就踩,等到头破血流的时候你还是会埋怨他,这是人性。所以我们就说踩门槛会运气不好,大家担心自己走霉运,不敢踩,那就安全了。这也是孔子所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讲道理大家不听,就算听懂了也不会记得,就算记得也不会去做,用这种方式,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门槛是为了安全,有门槛设计也是为了安全。有种说法是寺庙大门不能开,只有皇帝来才能开。我们想想看,寺庙多半是在什么地方?多半是在荒山郊野,那里最多的就是强盗,强盗突然要来,官兵根本来不及防范,和尚要靠自己抵抗,那是很难的。如果中门大开,强盗一来,怎么都挡不住,所以平时就把中门关闭了,前面有一条小桥,两边有两个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后把偏门打开,只要老远听到看到有强盗,马上关偏门,来得及。
有人说看到尼姑会倒霉,这其实也是好意,就是为了保护尼姑的安全。很多人不了解,说这根本没有价值,怎么会没有价值呢?任何事情用到合理都有价值。我们想想看,尼姑要不要出来办事?要不要出来买东西?要不要出来处理一些事情?总要吧?她一出来,外面只有两种男人,一种是农夫,一种是打猎的猎人。因为一般人不会出现在尼姑庵附近。尼姑一出来,农夫和猎人这两种人的体力都比较壮,然后一看尼姑,觉得蛮漂亮的,难免起色心,那尼姑就不安全了。所以我们就说看到尼姑会倒霉,不能看。农夫一看走过一个尼姑,转过身不看;打猎的人一看是尼姑,赶快不看,尼姑就很安全了。
《易经》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并反省自己的处境,思考应对的方法。就像寺庙里的一些规矩,虽然看起来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实际上有利于人群社会的安全。
那么,求神拜佛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很多人动不动就要求神拜佛,这是不了解拜佛的真意,如果你一拜,佛就保佑你,那这佛算什么佛呢?佛在梵文里面,原意是教授,就是一个人悟到道理以后,就修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本来也是人,他悟到道理以后才成为佛。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只要能悟到道理,又能够认真去做,终究可以成佛。
菩萨是没有到成佛的,所以菩萨比较不能开口,不太说话的,但是像观世音菩萨,像地藏王菩萨,也都具备了成佛的条件,但他们是自己不要成佛,因为他们要救世人。成佛以后就坐在那里,让人家拜,让人家参,还不如实际行动对世人更有帮助。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知道地狱永远不会空的,但他就愿意这样,岂不是比佛还伟大?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在,不要胡作乱为,要好好管束自己,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品性。如果送点礼品,烧几个香,然后拜佛,佛就庇佑你们全家,那佛就是贪官污吏,那就不是佛了。
我们神庙很多,动不动就求神,动不动就拜鬼,那么人的自主性跑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求神拜佛就可以发财,就可以平安,那我们什么事也不要做了,那样人类社会还能进步吗?
人们之所以去求神拜佛,之所以去算命,就是对无常的人生难以把握,希望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佑自己避免灾祸。
那么掌握了《易经》,真的能够趋吉避凶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我们重复好几遍了,就是提醒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
《易经》我们用一个神字就表示它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就是因为它有三个特性,是因为它有这三个特性。
第一个,《易经》具有模糊性。
它很模糊,因为就那么几个系统,几个符号,其他都没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为它简单明了,才能够作用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确,它就只能适用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就说不通了。
它的模糊性影响了中国人很深。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都是点到为止。
大致如此,这四个字很重要,对中国人影响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如果事先都说得非常清楚,又说不能变,那一定行不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