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南北之战(五)(1 / 3)

加入书签

u8小说卫希颜已经下了望楼,留着沈元几人在楼上继续观测实战数据,她自己骑着那匹骏健的阿拉伯战马,悠然往左军战场行去。

中军战场虽然还未分出胜负,但对卫希颜来说,已经没什么看头了:从战术上来讲,无非是人海战术--北军要想突破南军的枪林弹雨,只有用人海去填,用数千士卒的人命去冲出一条豁口。

若是南军手持的是自动步枪,或者是有几挺自动机枪,北军的人海战术也只能是枉送性命。但是,这恰恰是冷兵器的巅峰对阵才入门的热兵器的战役,从兵器本身来讲,热兵器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只不过是占了一两分的上风,而这还不足以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南军要想取胜,必须顶住在机弩掩护下的北军冲锋;而眼看着敌人前仆后继的倒下,却一拨又一拨的勇往直前地冲锋,这对南军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压力。决定最终胜负的,将是双方战斗意志的较量。

这让卫希颜想起欧洲火枪时代的“排队枪毙”战术--广阔的平野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士兵列着一排排长阵,在整齐的行军鼓点中,迈着坚定的步伐,在炮火掩护下踏步前进,进入一百五十米至二百米的火枪射程后,在指挥官口令下,整齐举枪、射击,然后接受上帝的安排,击倒敌人,或被敌人击倒,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子弹射飞了,然后,继续,排除举枪射击,直到一方崩溃。

如果南军手持的是欧洲火器时代的这种火枪--不能趴卧只能站着射击,当面对北军拥有的精准射程超过二百米的机弩时,“排队枪毙”大概就成了“排队被枪毙”了。

卫希颜一直认为这种“排队枪毙”的战术傻透了,尽管这是火枪自身的缺陷所导致的必然战术,而且是“火枪时代的经典战术”,但如今能够跳过这个“经典”,她认为绝对是兵法史的幸事,至少兵家老祖宗不用掩面不忍视。

中军战场上,北军发起了第三次冲锋。

北军推出了改进后的双轮单梢砲,一人定炮,三人操作力臂发射,能将四斤重的炮石抛射到一百步(155米)外--炮石重量和射程都提高了一倍。北军用来抛掷爆炸毬,即开花炸弹,以铸铁铸成,内填黑火药,外垂引线,爆炸后破片伤敌。

霎时间,但见战场上数百颗黑色球弹呼啸着弹射向空中,呈抛物线飞向南军战壕。

“弓箭!”“弓箭!”……南军战壕内纷纷响起呼喝声。

这时就体现出南军弓箭手的作用了。拉弓引箭,瞄准射击,钝头箭射中空中的爆炸毬,重箭的阻力将爆炸毬击落,掉落在战壕前面几十米外的阵地上,引线将将要燃尽,周遭北兵纷纷闪避,便听“轰”的一声,铁球爆炸破片横飞,差点伤到己方士卒。

如果南军用步枪狙击,爆炸毬就会在子弹射入的瞬间于半空引爆,除非将将落到北军头顶上,否则不如弓箭射落后爆炸起到让北军“自食其果”的效果——这正是南军每个都仍然保留一定弓箭手的原因之一。如果北军抛射的是毒烟毬,在此时刮着小北风的天时条件下,落到南军战壕或是被枪弹狙击于上空引爆,对南军都殊为不利。而南军使用弓箭手阻截爆炸毬,便熄灭了北军抛射毒烟毬的计划。

南军立即回以颜色,向进攻的北军投掷手榴弹,并遣出军士爬出战壕,匍匐前进,想以手榴弹炸毁隐蔽在沙包后的北军梢砲和枪弹射程外的北军机弩。即使行进中途就被北军步弩机弩射中,却前仆后继,不断有南兵从战壕跃出前进……

论起手榴弹的源头,其实就是宋朝的爆炸毬,当加入雷管火帽这种引信后,就成了卫希颜所知的手榴弹——最初因外观形似石榴而得名。

南军使用的手榴弹也是这种石榴状的椭球体,弹体由铸铁铸造,上面有纵横交错的沟槽,能增加有效杀伤破片,又便于牢固手握而不滑落,椭球上方有拉环,拉弦后四秒爆炸,投掷远近取决于士兵的臂力——跃出战壕的南兵往往是膂力强的。

而在骑兵战场上,装备手榴弹对南军骑兵来说更加重要。

面对装备了诸葛连弩、行动如风的北军轻骑,南军骑兵仅靠步枪显然不够——枪管子弹射完后再装弹的时间比起北军填弩的时间还要稍长两三秒,而在骑兵战场上,有时半秒就能决定生死。

中军侧翼的左军和右军战场就是以骑兵为主的战场——左军战场:吴安国对阵岳飞;右军战场:吴玠对阵张所。

相较右军战场,卫希颜更为关注左军战场,或者说,她不放心左军,皆因吴安国的对手是岳飞。这其中固然有卫希颜印象中的那个“岳飞”的影响,但更为主要的是枢府军情司和兵房知事对现实中这个岳飞的评价给了人很大的压力。

因为卫希颜对岳飞的重视,军情司在收集北廷将领的情报资料时,尤其关注岳飞,要求司闻校尉事无巨细一一收集上报;而兵房也因为卫希颜的重视,最为关注岳飞的治军之术和战术战绩分析,在统合军情司的情报分析对北廷将领做出综合评级报告时,岳飞的评价是最高的,超过了宗泽、何灌、曲端这些资历比岳飞深的北廷名将,归为“五星将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