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这些人都以黑色巾帕蒙面(1 / 2)

加入书签

朱林议从上辈子传承来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不懂便问,为了解除自己心中的困惑,他便又缠着空言询问所谓的江湖经验。

空言对这位知县公子到也不觉得厌烦,他也不是笨蛋,根据他的江湖经验,这孩子虽在表面流露着孩子气,可话语中问的东西,却把他的身份来历,练过的功夫,以及他擅长的功夫,善使兵器都套了过去,这个十岁娃娃太聪明了,简直不像是个孩子。

不看这个娃娃年龄不大,在练武的概念上也有不少误区,可他有时候说出来的东西,还真让空言也有些吃惊,特别是一些武学上的观念。

原本空言自以为是少林寺的武魁首,在武功上很是自傲,可听了朱林议讲的一些论调,让他也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似乎又有一条新的道路,出现在他的面前,比如踢腿的方法,和一种不同于三节棍的,双截棍法,或者称之为虬龙棍。

当然朱林议只是把自己上辈子看到的东西随口提了,对于朱林议而言,这不过是在现代常见的技巧,却不知道这些技巧究竟有什么意思在其中,可这些东西在空言这样的武学高手脑中,却都能很快想到其中的奥妙之处。

如今他又被朱林议询问起了江湖经验,他到也不隐瞒,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江湖经验简明扼要的给朱林议说了,当然许多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实际经历过才能感觉出来,他也只是帮朱林议开拓一些眼界罢了。

至少朱林议知道了,今天在路上哪里遇到的那些普通农户,过路的客商可能是贼寇的探子,但也只能说是可能。

如此又是一晚在昆山县的驿站度过,这一晚在兵丁的仔细看守下,倒是没什么事情发生,第二天众人便又开始上路了。

这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暖暖的春风下,所有人都懒洋洋的想睡上会。

朱天棠和王大木几人,再加上百户李成带领的百多个兵丁,护送着十几车子钱粮在官道上走着。

原本百户李成想帮朱天棠雇个轿子,反正手下兵丁多,抬轿子的人手随便抽出来几个就可以了。

知县大人坐轿子,这才是正常的,可朱天棠原本在梁山时候就走惯了,如今还不习惯摆官架子,他觉得还是走着爽快,在轿子里气闷的很。

看看两边风景,和王大木、王大海、李成几人说说话,看看风景,这一路更像是踏青而游。

李成见朱林议没有什么架子,心中也道了声怪,这样的知县大老爷以前还真没见过,果然是年轻人好,不像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没活力,出门走路没轿子就像断了腿一样。

李成越来越感觉朱天棠很好相处的,对于未来的日子,倒也感觉不会太难过,但此时路上却更是加倍了小心,要是在路上出了什么事情,就算是朱天棠再好说话,他未来的日子恐怕也过不下去了。

而王大木、王大海两人闲着没事,看那些兵丁活力十足,感觉自己也是满把子力气没地方用,索性把衣衫松了,跟着上去帮着兵丁一起推起车来。

李成看他们俩的举动,在心头又叫了声怪,他自然也听到朱天棠叫王大木姐夫了,其实这也是朱天棠叫顺口了,一时间忘记改了,也算是一个破绽。

幸好,这李成也不熟悉朱天棠什么的,只以为王大木真是知县大人的姐夫,所以他很奇怪,要是寻常县官的亲家,必然也穿得绫罗绸缎,也做个小老爷,可这位爷,就和粗大兵没啥两样。

渐渐的,李成对这位知县大人好奇的很,便上去和王大木、王大海走到了一起,难得的也与兵丁同甘共苦的推起车来。

李成在半玩笑的向两人打探了朱天棠的事情,可王大木、王大海两人却都吱吱呜呜不怎么说,这让李成心里对知县大人又高看了几分,您瞧瞧,这位大人家教多严啊,都套不出家里的话来。

如此,刚过了晌午没多久,前面又遇到了一条河,这样的河流在苏州府境内很常见,往往不过几丈宽,或以木桥相通,或有缓坡石拱桥跨河而筑。

只是这处河前有一片约五、六亩林子,官道穿行于林中,阴阴幽幽,在三四月份的天气,带着一股凉意。

这个地形很适合远途行路人休息避热,却也适合让人埋伏,所以空言手中拿着僧棍,左手一抬,便拦下了后边的车队与兵丁。

一直跟着空言,向空言学着经验的朱林议也停了下来,顺着空言的目光,向林子里疑虑的望去。

林子里很安静,应该说太安静了,如今是三月阳春天,林子里应该有鸟儿在那边欢鸣才对,可如今却隐隐的透着一股杀气。

后边的车队渐渐都停了下来,一千石粮食分十辆独轮车子装着,而五百两官银约三十来斤重,也分散着藏到了粮包里,这是空言的意思,没有官银只有粮食,还能减小些匪贼的目标。

毕竟这有百多个正规官兵,全副武装,身上穿有短袄棉甲,内藏铁片,手中分别持有长枪、朴刀、藤盾等兵刃,分成长枪兵、刀盾手两个兵种,虽然没有火器与弓箭,可也算是装备整齐了。

为了这么点粮食,和这样全副武装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