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不对啊,这有问题(1 / 2)

加入书签

朱林议听这个小贩说凤阳乡的土地,基本都在一个成为钟老爷的名下,不免对这边的土地兼并产生几分担忧。

“这位公子,这个怎么说呢,这位钟老爷麽,平时倒也罢了,也就是对田地看的很重,如今凤阳乡也没剩下多少田地不在他家了,可他还是对剩下那几家的田产很有想法,唉,偏偏那几户人家对祖传的田地,也很看重,所以,唉,算了,算了,我不说了,祸从口出啊!”

这个小贩刚开始还是很有兴趣的说着,但没多久他似乎看到了什么人,便收了嘴巴,不再说话。

而朱林议顺着他的目光,却见那边有一个管家管事模样的人物,带着十几个家丁,正往这边的凉亭过来。

看来这些人应该就是那位钟老爷家的家奴了,听这个小贩的意思,这位钟老爷似乎在逼着凤阳乡几户人家把祖传的田地买给他,以满足他的土地兼并欲望。

朱林议心头不免微微转了几个念头,这也是如今大明朝面临的一个大弊端,因为现在明朝主要还是按人头收税的,也就是丁银,这可不管你家有田没田,只按你家有几口人来计税的。

至于农业土地税,可以说税率畸低,可见无论是明代初期,还是明代晚期,平均的农业税率都低于三十分之一,而明代晚期(不包括崇祯时期)甚至低于五十分之一,这样的一个税率不能不说已经低到了极限。

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还是那种按人头摊派的徭役严重,所以在封建时期,我们往往以为人口也就那么多,其实就是那些老百姓为了躲避人头税,而故意不向官府报户口,隐瞒下来了许多黑户头。

像明朝的人口在官方上也就六千来万,到了明末甚至只有四千多万人口了,可到了清朝康乾时期,居然可以达到两亿多人口,难道是满人入关后,杀了那么多汉人,反而让汉人的人口提升了吗?

其实也就是清朝重新盘点人口的时候,把这些黑户给弄到明帐上来了,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后,取消了人头税,这才让清朝的人口逐渐提升,到了清朝末年甚至到了四万万,也就是四亿人口了。

结果到了大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没钱的穷苦人家还要交人头税,交不起就会被关到衙门里,而有钱有地的大地主却也只需要和穷人一样交同样的税,这样大明朝廷能收到的税自然也就没多少了。

不过全中国像这所谓钟老爷一样的地主应该还有很多,哪怕是大明朝那些极富极贵的商人,最终也会走上买地买田的老路,其实就算是到了现代中国人花钱买房子的习惯,也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这些有钱人为了能买到田地,也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耍各种手段,勾结官府衙门,放高利贷,写假合同文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别人家的田地,弄到自己名下,仿佛土地就是他们的性命一般。

所以想阻止土地兼并,还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兼并还能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产生大量的无地农民,那只要对这些无地农民加以引导,这些就都可以转变成无产阶级工人阶层啊。

在英国为了弄出这些工人,还特别弄了一个圈地运动,而在中国似乎都不用政府弄手段,地方上的地主老财,也能会主动的来办这样的事情。

想到这里,朱林议再看那地主狗腿带着家丁们,如狼似虎奔跑的样子,不免顺眼多了,随后朱林议不免叹了口气,原本他还想查查这个所谓的钟老爷,可现在他感觉这样也没什么意思,天底下这样的乡下地主多的是,他根本就管不过来。

对付这样的地主,他能做的,也就是想办法改革税赋制度,把人头税改成土地税,让这些有田有地的有钱人来缴税,这样才能收到足够的税。

另外就是提高商业税了,说起来大明朝的商业税那就更不用提了,洪武初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永乐时明政府进一步放松了对民间税收的管制,“婚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税。”

可以说明朝政府对商业税,那还真是一个意思意思得了,根本就没想着能从中征收多少税款来。

当然了,另外就是所谓的过路关税了,可明代除了运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其他地区商业关税几乎没有。

其实,无论是这些有钱有地的人,还是那些商人世家,几乎都不担心这么点税钱,他们都是交得起税的主啊。

可惜明朝官方,偏偏就对这些人,不征税、少征税,比如在对商人的税赋上,把明朝政府的商业税和一些私人海上贸易集团的收入比较,就可以看出明代政府收的税低到了什么程度。

根据记载,崇祯时期崛起的郑芝龙集团“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也就是说,这些海盗敲诈的收入每年都可以得到千万两数字,可明朝政府呢,全部商业税收加起来,一年也就是可怜的三百多万两。

商人有钱啊,可惜明朝官方就是不问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