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安取成都(1 / 2)

加入书签

诸葛明:“敢问将军如何处置成都事宜?”

张瑜:“首以招安,次以缓围,攻伐乃不得已为之。”

诸葛明:“将军若能以成都百姓为重,给在下一个机会,进城说服韩章,和平解决成都战事。”

张瑜大喜:“如此甚好,末将也为此事发愁。”

诸葛明:“只是将军答应我一个条件。”

张瑜:“先生请说。”

诸葛明:“退军二十里;每日在成都四门立炉灶煮粥任成都百姓食用;给韩章一条活路。”

张瑜:“好,这都不成问题,只要韩章同意和平解决,隐居他方,衣食财物必当享用不尽。”说着叫来中军副将李刚,将金牌令箭交予,并且授意对韩章一路放行。

诸葛明:“多谢将军, 那就请李将军随我同行。”

看着诸葛明、李刚二人出去,张瑜问道:“军师一言不发,不知有何想法?”

郭彧:“此人言语谦逊,心系百姓,举重若轻,如真能一举解决成都问题,免去数千将士伤亡,实乃大功也,我等静观结果,只希望不是空谈矣。不过放韩章一事,恐怕日后会生是非。”

张瑜:“免去兵戈,问心无愧,余者皆不足虑。”

郭彧点点头,不再言语。

三日后,大理军依照约定退兵而去,此情况,想必韩章也是看在眼里。

接下来的事情,也是如诸葛所要求进行,撤兵,施食,至第九天。张瑜属下将领皆有些着急,倒是张瑜泰然自若,整日与过于在中军大帐下棋,只下令整兵训练,而不做任何军事部署。

直至第十日,辰时一刻,成都四方城门大开,三万蜀军出南门列队,只打旗号,未持武器,韩章中军司马在诸葛明和李刚的陪同下,回奔张瑜大营。

当韩章中军司马,将成都印绶递于张瑜手中之时,张瑜如释重负,兵不血刃而得成都,免去城中军民刀兵之苦,实乃上上之举。

张瑜当即下令,督中军进入成都安民,令左军将军隋坚照管蜀军,右军将军宋武镇守城外大营。

成都府: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位于川西平原腹地,周边沃野千里,民生富庶,实乃帝王之资。

进入成都的张瑜发现,城中府库、仓舍、楼宇等皆未遭损坏,依旧如故,可见韩章此人倒不是那些屠户般的将军,只知烧杀抢掠。如此倒让张瑜颇为满意。

出榜安民,接手府衙,控制府库,一切按常规处理完毕后,已近深夜。此时完全放松下来的张瑜,数月来首次脱衣而睡,很快昏睡过去。

第二日清晨,张瑜下达入城第一令,即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韩章之乱已近一年,期间战火不断,兵祸连连,百姓疾苦,张瑜自知。

隋坚清点蜀军降兵后,将情况禀报张瑜:“此次降军共三万四千余人,马匹三千五百余匹,副将十三员,只是韩章及其重臣无一在内。”

张瑜:“知道了,你妥善安置这些蜀军,不可有任何盘剥,筛查其中有不愿意为兵的、老弱之人尽皆发放路费,回乡务农。”

隋坚领命下去。而与此同时,郭彧手持一份书信进帐而来,说道:“将军,诸葛先生走了。”

张瑜急切说道:“这是为何?”

郭彧说道:“他差人送来一份书信,请将军过目。”

张瑜急忙接过书信观瞧,看后微微叹了口气。说道:“还未及感谢,怎知先生就此离去,可惜可叹。”书信大意如下:此事已得圆满,在下就此告辞,将军莫要寻来,善待百姓为重。

公元1122年12月,张瑜派兵彻底清剿蜀中叛乱残党,尽收川蜀,韩章之乱平息。

如此迅速彻底,蜀中百姓竞相庆贺,可见韩章在蜀之境地,而巴蜀西部羌族各部和西南各族对张瑜所部以如此雷霆之势控制局势,使其皆不敢轻举妄动,由于张瑜以战时之法免去所至之处百姓赋税,川蜀大部民力稍微缓解,民心稳定。

而就在一切形势转好之时,宋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攻克成都一月后,朝廷旨意就已抵达,责张瑜大军即刻返回,川蜀各地人员任用皆有安排。

张瑜听后心中自知是生怕自己占据川蜀日久,逐成势力,此举也使张瑜加紧物资转移的步伐。

公元1123年5月,张瑜终于在朝廷不断的催促下班师回京兆府,此时蜀中各地官员,朝廷已经都有派遣,而利州和汉中两府张瑜以叛军残部尚存为由派兵驻扎,分别任命隋坚统精选之蜀军三万驻守,而汉中令宋武统禁军精锐之五万驻守,这样一来,十万禁军,除了阵亡的将士,只有约三万五千禁军返回京师。而张瑜实际控制的兵力除了原有关中军五万,加上禁军五万及蜀军三万,实际总兵力已达十三万,而这些军兵皆百战精英,个个骁勇异常,战力可观。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瑜屡战屡胜过后,其功高盖主,势力范围庞大的的局势陡然显现,就连一直看好张瑜的宋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