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安取成都(2 / 2)

加入书签

宗此时也对张瑜颇为忌惮。

其实虽然蔡京一党势力庞大,控制朝纲,但徽宗清楚,这些人不足以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过都是为争权夺利罢了,如想治罪,徽宗顷刻之间就能拿下蔡京等人的项上人头。

而张瑜此时情况确实截然不同,雄踞一方,手握重兵,难保当年陈桥之事不会重演,徽宗思之再三,将其长子赵桓,并将处于九江战事之中的郓王赵楷招入皇城专门商议此事。

听过宋徽宗此番顾忌之后,倒是赵楷首先发言:“父皇,儿臣曾与张瑜有过一面之缘,此人确实才华出众,文武双全,乃不可多得之人才,其手握重兵之情况也的确威胁到我赵氏江山之巩固,儿臣建议,将张瑜招入京师,委以右枢密使之重任,而将童贯大人令为左枢密使一职,让其二人互相制约,而尽收关中、川蜀之地兵权纳入禁军,防止节度使兵变之事,再度发生。”

而赵桓接着说道:“此事虽可一劳永逸,但实施起来势必困难重重,张瑜并非寻常之辈,如此釜底抽薪,恐怕难以实现。”

徽宗怒道:“难道敢违抗圣命不成?”

赵桓:“抗命虽不可能,难阳奉阴违还是会有的,况且我大宋也属用人之际,此事当缓缓而为,恩威并施。”

赵楷:“如此一来,岂不给张瑜继续扩大势力范围的机会,一旦久居关中,民心归附,后果不堪。”

徽宗有些犹豫,思索着折中的办法,本以为山西战事不力,调张瑜所部前往,而如此一来,山西之地如进入张瑜势力范围,事态将更加难以控制。思之再三,徽宗习惯性决定,要和蔡京再商议一下,说道:“你等下去吧,我再想想。”

两人下去不久,徽宗派人将蔡京接来,而其刚至,未等蔡京气息喘匀,徽宗说道:“太师,张瑜得胜之事想必你也了解,而得胜之后如何处置,不知你有何见解?”

蔡京不假思索地说道:“调入京师,削去兵权,加以软禁。”

徽宗听后想了想,说道:“如此不会急中生变吗?”

蔡京说道:“生变则剿,攘外必先安内,趁金辽大战之际,解除西北后患,对今后形势,大为有利。”

徽宗:“太师,如张瑜被逼作乱占据西北,其害将胜西夏。”

蔡京说道:“不如这样,让童大人领禁军二十五万以剿灭山西叛匪为名直抵洛阳, 同时陛下圣旨随之而去,借大兵压境之势,迫使张瑜同意,只要其放弃兵权入朝为官,枢密使、太尉等职倒是可加以任用,一者彰显皇恩对有功之士的嘉奖,二者也可解决此危局。”

徽宗对此也颇为满意,决定如此执行,而其怎知蔡京心中歹毒,只要张瑜离开关中,必将其杀之,所部武将分散置之。

此时身在长安京兆府中的蔡京心腹蔡齐,在此数月中也是多方物色,仔细甄别,寻找有敌意于张瑜之人,并且通过蔡京调拨的特殊经费,高薪雇佣了一批杀手死士,秘密潜伏于长安城中。

此时张瑜班师在即,蔡齐心中急切做出些什么,好对蔡京有所交代,刺杀,一个恶毒的想法涌上蔡齐心头……一队死士混作守城兵勇,在张瑜班师回城之际以毒弩射杀,一队人马充当救援军兵如射杀不成,当即再次搏杀张瑜。另外遣一队人马直奔张瑜府宅,控制张瑜家眷,以备万全。

张瑜携得胜之师于1123年10月抵达京兆府,从班师到回城,整整5个月的时间,朝廷不清楚张瑜所部班师为何如此缓慢,徽宗皇帝并未追究,诸位大臣谁也不敢过问其中缘由,总之张瑜大军顺利撤回长安,对于徽宗来说就是胜利完成一半,而接下来一切也将如计划进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