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统一号令(1 / 2)

加入书签

张瑜低沉说道:“确实有此可能。”

刘晋进而说道:“那将军当直谏圣上,迁都为上,整合军力收复失地。”

张瑜:“我已面见圣上建议此事,被否。”

刘晋进而说道:“黄口小儿,误国大事。金军再来,若遭俘获,奇耻大辱也。”

张瑜没有说话,此时庞飞出列道:“刘大人所忧虑之事确实可能发生。此次圣上登基不久即遭战火,然处事过程中,时刻充斥着“求和”两字,轮番以亲王、宰相等重臣为质,毫无骨气而言。“

张瑜怒道:“军师胆敢说出如此污蔑圣上之言,务必自重。”

庞飞微笑道:“将军所批即是,不过实情如此,汴梁城外十万大宋子民的忠魂换来的却是圣上割地赔款的苟活乞怜,大宋国威何在?为今之计,当即可派军占据洛阳,使圣上迁,凭古关汜水、虎牢之险与金军对抗,方为上策。”

此次张瑜未再说话,而是在自己观察着殿前几人的表情与反应。

此时秦风出列说道:“军师之计甚妙,我军此时已在函谷关、武关等处展开,且洛阳守军主力已全部东调,取洛阳之地,弹指之间。”宋武、汉威、曹宏等将皆十分赞同,倒是韩世忠、王德未知可否,一言不发。

刘晋紧锁眉头复言道:“未得旨意贸然出兵且非叛乱?将军三思。”

张瑜心中暗叹,刘晋老矣,已全无魄力,此也难怪,北宋士族多饱受儒家思想束缚,进取不足,守成有余,往往过于保守而丧失战机。

此时韩世忠出列道:“将军,既然金军再次南下已定,不如我军提前发起攻击,搅乱敌军战役部署。”

张瑜饶有兴趣说道:“韩将军可有具体计划?”

韩世忠:“末将了解,此时太原虽被割让,然守军并未交城,我军可以讨伐金军为由,派河西之兵救援,而我关中精兵也可走水陆至河内进而北上,巩固太原一路,折金军右翼。如此我河北主力侧翼可保,足可与金军对峙。”

张瑜暗想:韩世忠此举确实为军事上的上策,而却是政治上的下策,如此确实可延缓金军南下的步伐,甚至极大地消耗攻守两方的力量,如此一来,不仅解除金军北患,有可消弱藩镇的实力,正中宋钦宗下怀。而付出如此代价而保留一个腐朽的政府是否值当?张瑜的答案是否定的。

此时最知张瑜心意的应该是郭彧和庞飞二人,而此时身处蜀中的郭彧自然鞭长莫及,而能为张瑜圆场的只有庞飞一人。

而庞飞听韩世忠此策后,正中张瑜的痛处,身为一方节度使理应不计生死为国效力,而张瑜此时却绝非仅仅满足于节度使的权力范围,如此暗藏野心的张瑜怎会屈居人下?庞飞当即说道:“韩将军之策在理论上十分可行,而更本无法实施。一、圣上已与金国达成协议,我等擅自出兵岂不毁约?陛下绝不能同意;二、如确保太原之战,我军势必投入全部主力,届时无朝廷粮饷支撑,我大军如何维继?我等皆知,此时汴梁城中早无余粮,尚且难以自保。三、太原地处古并州腹地,各处关口此时已皆被金军控制,凭险据守,我军主力死守孤城,如鱼如瓮中,势必全军覆没。综合三点,我军不可出兵太原,只能在河西采取防御态势,伺机配合正面战局,而出洛阳与金军之中原大战乃唯一之法,请将军采纳。”

张瑜为做结论,而继续等待众人的反应。

秦风、宋武、汉威、曹宏十分赞同、韩世忠、王德等也表示同意,而唯独刘晋没有表态。

张瑜知道刘晋对自己的重要,俨然自己大管家的意向举足轻重,而刘晋是否能转变观念,倒向自己,十分关键。

众将见张瑜将目光落在刘晋身上,皆知张瑜正等待其答复,故皆不出声,一时间大殿之上鸦雀无声。

少许,刘晋出列说道:“微臣西北为官,鉴三朝之兴衰,虽竭尽全力却难有一胜,而将军主西北,北平西夏,西定吐蕃,南抚巴蜀,立旷世奇功,庇佑一方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功德无量,确为神人,如今臣对将军之计不敢有违,唯有尽在下微薄之力辅助,凡成大事者可不拘小节,只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其它皆不足道。”

张瑜当时高声道:“刘大人所说甚好,正道出我等心声,今生死存亡之时,诸位当统一号令,听从我之安排,违令者斩。”

刘晋等人皆出列说道:“臣谨遵将军令。”

张瑜:“命秦风为主将,李刚、李强、曹宏为副将,统军四万为中军;韩世忠为主将,统军两万为前军;宋武为主将,统军两万为左军;汉威为主将,统军两万为右军;王德为主将、统军一万为后军;另命王寅为主将,庞万春、邓元觉、厉天闰为副将,建水师一万,编入关中军。各军务必速成建制,加紧训练,三月后,与金军决一死战。”

众将轰然得令下去安排,而张瑜将刘晋和庞飞二人留下。

就当大殿之上只留张瑜三人之时,瑜将怀中一物取出,让刘晋二人临近观瞧。

而出乎张瑜意料的是,刘晋首先认乃连弩设计图谱,说道:“将军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