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章 强行入仕(1 / 2)

加入书签

诸葛明道:“将军,此绝非抑制抗金势头,反而使抗金更有力量,如此持续不断地对金施压,效果更好,况且此时的大军未经训练,纪律涣散,如何抵挡金军?而且相信金人也不会给将军喘息的时间,在下估计,金军不久将至此地围歼将军。”

其实张瑜对诸葛明的出现本来寄予很大,而其所说之建议与自己所想答题不差,并非有奇思妙想之举,让张瑜有些失望,不过诸葛明善于治国理财,倒是张瑜早有耳闻,留在自己身边处置内政,是个不错的选择。进而张瑜说道:“多谢先生指点,然在下愚钝,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望先生教我、助我。”

诸葛明道:“将军,恕在下推辞,吾绝无为官之意,且也无为官之才。”

张瑜道:“先生被百姓赞誉蜀中大才,何来无才之说?”

诸葛明道:“不瞒将军,草民对治国略知一二,而方今武争之时却百无一用。”

张瑜道:“先生不必谦虚也不要拒绝,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况且既然先生进了我营,想要出营,就不是先生所能掌控的了。”

诸葛明道:“这是何意,莫非将军要囚困在下?”

张瑜道:“方今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际,先生不必推脱,身为大宋子民就该尽一份责任,今我任命在下为我将军府主簿一职,处军政之事,即刻上任。”

诸葛明无奈摇头:张瑜所说句句在理,此次前来,本是郭彧多次拜访之求,让自己同张瑜见上一面,以了却郭彧多年之心愿,诸葛明见郭彧盛情难却也就欣然答应,同时也见一见这位青年英才。

可诸葛明不知,郭彧让其给张瑜带去的信函中只有七个字:愿则留,不愿亦留。张瑜虽不想郭彧以此诸葛明不情愿的方式留住他,但郭彧和张瑜共事多年,但凡起推荐之人,必甚恰当,虽远隔千山,郭彧亦是最了解张瑜之人,也最能体会张瑜此时之处境,军中有将却无相,诸葛明此时最为合适。

张瑜心中感激郭彧体察之心,说道:“先生心中有想法可以慢慢想,但此时绝不可因私废公,明日先生当配合在下督办精兵民屯之法,今晚好生休息。唐云,派专人保护先生安危,不得有半点闪失。”

唐云抱拳领命,而此时诸葛明似乎尚未从角色的转换,半刻前自己还是个游于方外之人,此时已身军中主簿,而张瑜之气魄和咄咄的态势,确实让诸葛明难以抗拒,而谁又能想到,此时的张瑜仅仅二十八岁。

当天夜里,秦风精选的五百名精干之人快马赶到,张瑜当夜即召开夜会,安排明日的部署。

第一步,张瑜按诸葛明之计,将王彦等诸路统领,领所部精锐返回各自驻地统兵备战以为策应,在之后大军群龙无首之时,张瑜以雷霆之势,强行将此一百五十万人精兵裁撤,优中选优二十五万精壮之士编制五百个营,分别由五百军官执掌,同时命诸葛明督导协调,将其余一百余万民众迅速迁移入豫西、关、蜀之地,期间户籍、钱粮、车马等事务尽由诸葛明一体督办,张瑜也从人力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诸葛明的要求,包括从洛阳运出的一百万担粮草,也尽数由诸葛明执掌调配,张瑜不予过问。

刚入张瑜营中即被委以重任,诸葛明在极度劳累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张瑜用人的魄力,而自己这闲散多年之人,今日得以实用,却也甜大于苦而乐在其中,而对这支军队的指挥权,张瑜则是牢牢掌握,任何人不得介入。

其实张瑜在整编大军之时,周边紧要之地暗中部署了三路人马,中牟北面渡口布置了韩世忠所部,汴梁主路方向布置了王德所部,而南面襄阳方向,中军曹宏所部也暗中埋伏。

此举一者可应对金军南下来犯,打断精兵整编之进程,二者也是防范政变过程中兵变逃乱的发生。而压住中牟也无异扼住金人南下之咽喉,掌握战场的主动。

而三个月中,金人却是毫无动静,就连向来与张瑜势同水火的完颜宗翰所部也是平静异常,毫无动静。

本来是歼灭宋残存主力的时机,却被此时的金国朝堂两派争权所累。自完颜宗望战死,完颜宗翰独掌大权,原本执掌东路诸军的燕京枢密院被完颜宗翰强行合并入云中枢密院,彻底掌控整个华北之地,而一时间权倾朝野的完颜宗翰得意忘形,无视尊卑,引来了金国朝野,尤其是金太宗的猜忌,太宗下旨,再次设立燕京枢密院,以完颜宗辅为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为副元帅,同时将完颜宗翰所部精锐尽数调往燕京,仅留兵五万在完颜宗翰麾下,且设云中枢密使分完颜宗翰之权。

毕竟完颜宗翰是国相撒改长子,而非金嫡系子孙,此分权之法,也属合情合理,而宗翰则能容忍如此明晃晃地釜底抽薪之策,不但强行扣留十万自己嫡系兵马于麾下,同时暗中将新上任的云中枢密使杀害,换成自己的心腹高庆裔,而此时金太宗也不想过分激化如此矛盾而酿成内战,暂且忍耐了宗翰此举,但身为皇子的宗辅、宗弼却极为不满宗翰如此胆大妄为之举,因此金国朝中形成两派,彼此对立,而金太宗并未加以制止,而相反以为如此互相制衡之策,作为其御臣之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