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十(4 / 5)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孝达兄,若无事先谋划,军饷何在?”张佩纶反问道,而后朗声说道,“伯寅先生讲我大清洋务,要做三件事,练兵、开矿、造船,在我看来还要加上一件,筹饷!”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军饷何来武备,何来粮秣,我大清与倭国隔海相望,船从何来?!”张佩纶双手一摊问道。
“这些事,是他李合肥筹划的,我张孝达身为御史言官,只看他李合肥有没有胆气扬我大清国威,倘若文官怕死,武官爱财,我张孝达就要参他!”
张之洞与张佩纶,被北京官场称为青牛(清流)双角,可是大清国一等一口舌人才,翁同龢提出问题的原意,本是想听听这两位干将,准备如何抨击地方实力督抚,将本已从朝廷流失的权力,重新找个由头抓回来。
翁大人挑的话题,是想怂恿人去参李中堂的一本,却不想青牛的双角先自己打了起来,在此等场面之下,翁同龢到是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两位,两位,我倒是从宫里听闻一个消息。”潘祖荫笑着打断了张之洞与张佩纶之间的争执,说道,“直隶的李大人上了一个请罪的折子,说是在琉球一事上有些谋划未曾事先上奏朝廷,要自请处分。”
李鸿章自请处分的消息,顺利的平息了张之洞与张佩纶两人之间的争执,此等秘闻,便是身为军机大臣的李鸿藻也不曾听闻,也只有南书房行走的潘祖荫才有这种隐秘渠道。
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潘祖荫也不卖关子,直接将所闻说了出来。
李鸿章在自请处分的折子里明确说道,实际上早在今年的四月间,他李大人请旨要求朝廷同意,让北京的公使团团长,巴兰德公使主持清日之间公理评判时,李大人领导的北洋上下,早就做好了一文一武,解决琉球问题的两手准备,文的是让德国公使巴兰德主持公理评判,而武的就是等德国军舰来大清,为北洋武力夺回琉球做背书。
至于请美国总统格兰特做清日之间的调停,不过是在李大人过人的智谋谋划下,让美国总统格兰特做了障眼法,故意迷惑日本政府,好为德国的舰队的到来争取时间,等等。
当然,这件事里,恭亲王奕訢当记首功,若无恭亲王的大力感召之下,仰慕我大清已久的德国皇室,是断不会答应此事的,更不会代表洋人向我大清赔罪,等等。
李大人保证,德国舰队北上大沽口之时,便是北洋淮军登陆琉球之日,李大人定要为大清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等等。
潘祖荫的将李鸿章的请罪折子一说,翁同龢就知道参北洋的事,算是没戏了。张之洞到是光棍,抚掌赞道,“不想李大人这把年纪,还是如此的智勇双全,我张孝达走眼了!今日回城,我就要上书朝廷,奏请朝廷大力表彰恭亲王和李大人!”
有了张之洞带头,一时间,对恭亲王和李大人的赞誉之声四起。
至于几位清流心里真正的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李鸿章,他越老越狡猾,是战是和全靠他一张嘴,顺便还把现在权势滔天的恭亲王拉进来,花花轿子众人抬,但凡是想弹劾他李大人的人,要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对付得了恭亲王的权势。
“诸位,今日所议之事众多,还有一件事,老夫觉得与清日国战相比,更要重上三分。”翁同龢摸着长髯,笑着说道,“就是德皇孙觐见陛下的礼仪,我等该如何进谏?!”
儒家也常被称为礼教,既然是礼教,那么这个宗教的核心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以翁同龢一谈到“礼”字,就让在座的诸位儒学大家,一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海因里希王子的觐见礼仪大讨论上去了。
从海因里希王子的服饰开始,一直到觐见的程序,再到觐见时的称谓,以及觐见时所坐的方位,等等等等,无所不包....讨论气氛之热烈,大有天昏地暗,至死方休的架势。
几个时辰过去,还好夏日里白天的时间长,等到几人满腔热血的把海因里希觐见的礼数条陈都搞好了之后,宗室黄带子宝廷的一句话,却问倒了在座的诸位清流。
“我说各位,这次招待德皇孙是总理事务衙门出面,与礼部和理藩院无关,我们是不是白忙活了?!”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翁同龢到是胸有成竹的先说话了,“诸位,莫慌,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条陈进谏给朝廷呀,倘若总理事务衙门和北洋所做所为,有违我大清的礼数,我们就放胆参奏他,诸位以为如何?”
面对翁大人的妙招,青牛双角之一的张之洞仔细的看着手中的折扇,似乎扇面上的山水活了一样,而另一角的张佩纶,则仰天而视,口中念念有词,貌似妙手偶得一首佳句,在那里细细品味。
青牛尾的陈宝琛满脸的不置可否,却用眼瞪着有些跃跃欲试的青牛鞭宝廷,不让他胡说,而被称为青牛的军机大臣李鸿藻,面容更是波澜不惊,一副高深莫测的神情。
在座的诸位清流,能坐到今天的位置,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