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十(5 / 5)

加入书签

没有一个是政治白痴,德国派出皇孙访清,这是西洋各国从未对大清有过的待遇。现在两宫太后也好,总理事务衙门也罢,乃至地方的督抚重臣,都将此事视为,大清同治中兴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

毕竟,一个西洋强国要代表欧洲人向大清道歉,而且这个道歉还要发表正式的书面声明,这是何等的大涨大清国颜面的事,万一这一本参上去,惹恼了德国人,德国人回去了,坏了朝廷上下期盼的这件大事,谁能担罪得起?

另据宫里流传出的小道消息说,德皇孙还要穿着清国衣衫来觐见皇帝陛下,此等深慕中华文化之举,再加上向大清认真赔罪,这两件事已经让两宫太后凤颜大悦的不能再悦,黄马褂、三眼花翎、赏朝马、四团龙补服、黄带子、紫辔及金币这些个赏赐,更像是不要钱的一样,泼向恭亲王奕訢和李中堂大人。

考虑到德皇孙海因里希王子行程仓促,还要兼职为大清夺回琉球武力背书的差事,两宫特意让光绪皇帝下旨给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说德皇孙行程仓促,在礼数上,诸事可以从简。

“两宫太后都说了礼数从简,你这个光绪皇帝的帝师却要我们进谏,跟两宫找别扭,去参那些礼数从简的人,无非就是要参李鸿章么....这是,这是当我们是棒槌么!”基本上在座清流们都认为,翁同龢出了一个又馊又臭的主意。

一时间,禅室里的气氛冷落下来,潘祖荫见此情形,忙不迭的出面替老友打圆场道,“叔平到是有些操切了,德国皇孙来我大清觐见,的确要礼数周全,但如今赔罪事大,两权相利取其重,切不可因小失大。古人云,事急从权,事急从权嘛,哈哈!”

“伯寅,所言极是!”

“伯寅先生之言,老成持重呀!”

“然也,两权相利取其重,当以国事为重!”

就在翁同龢大人一脸尴尬,而对潘祖荫赞誉之声四起的时候,青牛鞭宝廷的声音,却显得十分不合时宜,“诸位大人,今天是这事不能进谏,那事也不能进谏,到底何事,是我等御史言官能进谏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