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终(4 / 8)

加入书签

法的约定。

听到同样被闹得,有些尴尬的宰相大人传来的话,乔伊立刻选择退让,妥协了。

毕竟这还不是一个人权泛滥的年代,在一个强调利益至上的十九世纪,乔伊可没有强迫他人,去信奉二十一世纪白左那套世界大同大爱理论的勇气和能力,尤其是涉及到德国国家利益的时候。

再说了,经济界与法律界的要求和想法,站在德国经济界和法律界的立场上,也是对的。

退让的附带效果,是外交部精英们的信心又回来了,处理和落实德清合约内容的效率更高了。

这种妥协,乔伊乐得退让。

对此,腓特烈皇储与宰相大人看在眼里,满意在心中。

知进退,才可以担大任。

而此时,在德国外交部内,也流传一则,来自于灰衣主教霍尔斯坦因的八封消息,言之凿凿的说,这些来自德国皇室的神秘指令,其实都是出自皇孙威廉王子的手笔。

根据则是,有确切消息证实,是一位皇孙殿下参与到了这一连串外交谋划的制定当中。腓特烈皇储成年的孩子只有二位,目前海因里希王子正在国外,所以算下来,只有威廉王子才符合条件。

什么,你说还有一位瓦尔德马王子?拜托你,他才是11岁的孩子!

当俾斯麦宰相,特意在腓特烈皇储的面前,目不转睛的盯着乔伊,认真的讲起这则德国外交部内的笑话时,乔伊的反应是哈哈的大笑。

“威利是我大哥,出自于我,还是出自于我大哥,我并不在乎。大人,我只在乎,它是有用的。”

看了许久,老宰相与腓特烈皇储都松了口气,在松气的同时,俾斯麦大人却从皇储的松气声中,分明感到了与自己一样的,几分失落…

乔伊可没感到什么失落,反而心中充满的是自豪感。

首先是对德国军事成就的自豪,帮助清国按照德国模式练兵,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体制愿意完全仿照德国,这无疑是对德国军事制度的最高肯定,同样也是对总参部这种德国原创的军事制度的肯定。

想一想,清国最重要的军队,从德式军校学习出来,装备了全副的德式武装,根据德式参谋部的谋划,听从德式的号令,去战斗,去赢得胜利,这份军事输出的自豪感,乔伊与德国总参谋部一样的身同感受。

其次,清国四个特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被清国政府全权委托给德国,德国式的建筑,德国式的街道,德国式的公共设施,这一切就意味着,每一个特区城市的建立,就是一次德国文化的输出。

最后,德国式的经济,德国式的法律,德国式的生活,乔伊相信这些东西,会给那个遥远且古老的东方国家,带去一丝丝的不一样。

毕竟,自己前世的中国朋友常常调侃道,是一个德国人拯救了他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乔伊觉得,自己就该是那个德国人,才不枉前世大家是朋友。

面要冷,而心要热,这是德国普通人交朋友的格言,乔伊一直有颗普通人的心。

能做到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输出的国家,说明它已经从地区性强国,走向了世界性大国的道路。

自己能促使德意志帝国迈开这一步,乔伊如何不自豪。

除了自豪感,更要有成就感,衡量成就感最庸俗的办法,就是计算收入与支出,再通俗点讲,就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自己又花了多少钱。

乔伊对此的计算方法,颇有些与众不同,不仅仅计算德国在这场外交博弈中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而且还计算其他参与博弈的国家,它们拿到了多少,又付出了多少。

既然清德是这次博弈的主角,当然从清国开始算起。

“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利报德!”

在这个清国最高旨意的安排下,购买二万五千人的军械、被服、弹药,与两艘万吨铁甲舰、两艘平甲板铁甲快速巡洋舰和六艘鱼雷快艇,以及相关弹药、后勤辎重和军事交流培训的询盘,很快的发给了德国人。

在铁甲舰时期,一艘舾装好的铁甲舰,不含弹药补给,人员培训和回国路费,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购买价格,大约是在不到50英镑/吨,在1890年之前,白银还很坚挺的年代,一英镑含金量折合四两库平银。

海因里希送给清国皇室那艘铁甲舰模型,凭借精美的做工和威武的外观,以及高达四万两白银的礼物诚意,不但被满心欢喜的清国皇帝接受,也立刻被大清朝廷钦定为北洋水师铁甲舰的蓝本。

历史上,李中堂犹豫和徘徊了许久的铁甲舰方案,不过是一顿午饭的时光,就被清廷中枢决定了。

当然,这艘根据前无畏级战列舰蓝本的设计,也并没有坑清国人。

按照帕特里克先生的最终定稿设计,以父亲腓特烈皇储名字命名的铁甲舰,排水量在12000吨,换算下来,这艘万吨级铁甲舰,在1879年的造价大约在两百四十万多两库平银。

另外两艘四千吨级的铁甲巡洋舰舾装好,每艘大约在八十五万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