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终(3 / 8)

加入书签

奇的一致。

德意志帝国目前任何海外扩张的计划或想法,都必须以不激怒(乔伊认为,应该是不引起英国人戒心)为底线,现在并不是德国挑战英国权威的时刻,而是与英国合作的时候,唯有在与英国合作的前提下,再尽可能的想办法扩大德国影响力。

既然被英国,将自己从欧洲大陆裁判的地位,拉进了五国博弈的泥潭,在有了奥匈帝国这个后盾之后,联英是德国人最好的选择。

保证德国在任何时候的欧陆力量对比中,都站在在3:2中的多数地位,这才是德国最明智的选择。

在乔伊看来,至少要跟欧洲著名的搅屎棍站在一边,总比自己被搅屎棍当成屎,不停的搅,要好的多,也有趣的多。

在非洲,只要不图谋埃及和南非周边,不对上述两国造成威胁,英国人对于它国的扩张,经常是睁只眼闭只眼,这也是乔伊目前非洲计划中,避开埃及与南非的原因。

在亚洲,只要不靠近或者威胁印度、新加坡和清国,英国人对于其他强国的扩张,例如法国人在印度支那,荷兰人西班牙人在印尼和菲律宾,英国人态度平和。

所以,德国人与清国合作,不得不考虑英国人的感受。

要是德国真的从清国要了一块地,英国人就会马上怀疑德国人的动机,将德国人在清国的动作视为挑战,开始重视德国人的行为,过早的被英国的敌视和重视,这并不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

而且,德国人一直在宣扬的德清新型关系,不停的强调,自己不要求清国割地,真的要了土地,就真的坐实了德国是言而无信的国家。

国与国交往再如何勾心斗角,可还是需要信用为基础的,没有基本的国家信用,只会增加德国的外交成本,这也同样不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

所以,“经济特区”这种模式,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最好的选择,特区主权在清,最高官员由清国任命,委员会向清国宣誓效忠,德国专心经营一座清国城市,收取相应的经济报酬,这样清国高兴,英国戒心也不会高到报警。

再者,乔伊在特区委员会成员的任命上,又留了一个口子,即委员的成员既可以是德国人,也可以是德国认可的其他洋人,一方面让清国觉得,有德国人把关不会坑害清国,另一方面,选谁不选谁,也成了德国人向列强,尤其是英国人卖好的工具。、

先前,向塞西尔外相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想法,你英国人不是不上钩么,这次德国在清国也有了四个特区,还向你英国人用力的招手,乔伊想看看,你英国人到底来不来。

你不来,我就吃独食。

你来了,就意味着英国人的势力范围也要向德国开放,德国人还是不吃亏。

最重要的,就是还能给其他国家造成一种英德联盟的假象,这样可以方便德国人在日后,欺负法国人,吓唬俄国人。

关于法律层面的约定,乔伊本想步子再迈的大点,特区的法律事务,干脆就遵照清国律法。

可这个想法一提出,就立刻被教父赫尔曼伯伯等一干德国经济界人士给顶了回来。

格鲁森爵士等人的反对意见,简单而直接,清国的律法老旧不堪,里面充满了不符合资本主义要求的条条框框,如果延用清国律法,对清国境内四个德国特区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没有法律,德国人会感觉像没穿了衣服,但是一个恶法的存在,德国人会感觉像是光着身子,还带着沉重的镣铐

先有德国人,还是先有法律,一直是一个有趣的德国问题。

所以,对格鲁曼爵士这些资产阶级而言,现代经济需要现代法律的保护,这些清国特区必须用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律。

德国的法律学术界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将这件事视为大陆法体系的一次有益的扩张,所以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政府高层吹风,希望清国的特区实行德国的大陆法。

在经济界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清国特区执行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律,成为德国政府与外交部的共识,进而坚决反对乔伊的想法。

乔伊揉揉鼻子,当然能闻的出,在这件事的背后,外交部里这群德国精英们的不满。

近期,在德清、德英、德日、德法和德俄外交领域的交锋与谋划,都是来自于德国皇室内的神秘指令,这种违背德国人尤其是普鲁士人严谨办事流程的做法,很让外交部的精英们十分抓狂。

可偏偏这些指令,总能精确的抓住外交事态发展中的要点,让这群精英们挑不出半点毛病。

往日里,这群德国外交领域的骄子们,变成了纯粹的传递信息邮差和整理文件的文员,这份失落感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在这份皇室草拟的合约文件中,抓到了一处,严重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疏漏,如果不指正出来,还如何能体现外交部的水平。

在德国外交部一群精英们,特别是灰衣主教霍尔斯坦因的撮合下,德国经济界与法律界联合起来,强烈要求俾斯麦宰相大人,剔除在特区执行清国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