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终(2 / 8)
皇孙海因里希王子的会面之后,北京时间下午三时,柏林时间上午九时,《清德友好互助和平条约》正式签署,条约内容一并公诸于世。
合约前言等等的外交用语不再赘述,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清德两国愿做世代友好之邦,永为兄弟之国。清为兄,德做弟,誓言绝不将对方视作敌国,绝不首先向对方宣战。
2、清德两国愿意全方位开展经济与贸易合作,特别是在工业与军事两个领域。
3、为了细化与快速推进工业领域合作的需要,清国决意在清国境内选择合适的城市,做为德国工业投资在清国特殊试行地区,这些地区被清国统称作“清德合作经济特区”,简称“特区”。
被当作“特区”的试行地区,分别有:青岛、登州(烟台)、秦皇岛与牛庄(营口)四地。
4、特区主权在清国,驻军权、外交领事权归属于清国政府,其他权力则委托给大清的兄弟之国,德国。
5、特区内的城市基础建设,公共事务建设和经济工商业,将遵循德国人安排的城市经营模式。特区的建设,由德方提供设计方案,清国提供土地与人工,资金由特区当局以股票、债券等模式募集。
6、特区内最高官员,即特首应由清国任命,但特区内的日常管理与治安权,归属于德清两国成立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必须向清国效忠。
特区管理委员会中,负责工商、税收、治安、卫生和公共事务的委员,必须由德国人或德国认可的洋人出任。
7、特区律法按照属地原则处理,即特区内犯法者,将交由特区内的法院,按照德国法律审判,特区外犯法者,将交由清国地方官,按照大清律法处理。
无论人犯被捕时,所处何地。特区内德国人享有外交豁免权。
8、清国同意特区内的工商业前十年免税,其后99年,税收减半征收。
9、清国将聘请德国军官出任清国新式陆军,即武毅军的总教官。同时,清国宣布武毅军的组织架构、操练方式都将仿效德国陆军,不但武毅军要成立参谋部,武器装备也将全部采购于德国。
清国初定武毅军,前中后左右共五军,共计二十五个营,人数合计约两万五千人,总体相当于一个普鲁士满员精锐师的人数。
另外,在德国政府的建议下,直隶总督衙门的所在地保定,将成立一所完全德式的军校,大清速成武备学堂。
10、清国政府宣布,向德国订购万吨级铁甲舰两艘,平甲板铁甲快速巡洋舰两艘,鱼雷艇六艘,造船厂定为汉堡的斯德丁-弗尔肯造船厂与但泽的恺撒大帝造船厂。
11、清国政府宣布,购买价值2500万金马克,约5000万两库平银的德意志帝国无息国债,固定期限偿还,期限为99年,偿还对象被规定,仅为大清帝国。
上述合约内容一经公布,世界舆论哗然。
清德两国之间,果然没有割地与赔款,只有“特区”与“国债”。
法国人愣住了,原来,还能这么玩?!这要怎么喷?急!
欧洲各国都在问,德国到底出了什么妖孽!
这个欧洲人心中的德国妖孽,正是乔伊,清德合约中关于成立特区与购买国债,这两件事都是出自于乔伊的手笔,不但是这两条,在其他的条款中,其实也有乔伊的想法在里面。
成为兄弟之国,不首先宣战这条,在太子宫最初的讨论中,基本上,所有的德国人都认为这就是废话。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人眼中,条约这东西就是对现实的妥协,一旦一方的实力发生了变化,条约也就到了撕毁的边缘,或者是重新修订的地步。
兄弟之国就不会宣战?在欧洲,过去的十几个世纪里,各国皇室之间,谁与谁不是亲戚,谁跟谁会没有血缘关系?可还不是一样的打生打死。
但是乔伊却坚持在这个德清条约中,务必将其定为合约的第一条,乔伊坚持的理由很简单,清国人就吃这一套东西。
最终的事实证明,乔伊是对的。大清国的醇亲王奕譞一见到这条后,直接高呼大清幸甚,至于条约后面的内容以及附录,更是看也不看,直接把合同约签了事。
德国外交部的要员们,依稀又见到了,柏林的那位满大人的作风。
在清国,要万分尊重清国人的面子,你要你个大清面子,你们就会有成倍的里子,这是乔伊给德国外交部和商人们的第一课。
至于条约中出现“经济特区”一词,则是来自与于乔伊前世的记忆。
在乔伊的前世,如果一个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人,不知道有个专属于中国的经济名词叫“改革开放的特区”和它的历史,那他简直就不配从事经济工作。
德国人当然希望在东亚,在清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实不仅是在东亚,在全世界范围里,像英国人一样拥有自己专属的殖民地,是德国人深藏在心里的梦想,但是在如何开拓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这个问题上,乔伊与老宰相俾斯麦的观点,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