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生死一线(3 / 4)
“能吃吗?”刘炳坤问医生,意思是刚回过命的心肌梗塞病人能立即吃饭吗?”
“吃行,待一会儿吧!”医生说。
,,,,,。
“过來,把油条和馄饨拿过來!”医生刚离开病房,刘炳坤的父亲便喊刘炳坤。
“再等会儿,医生说的!”刘炳坤听到父亲的话并未动身。
“拿來,你想饿死我啊!”炳坤的父亲又喊。
“你是饿死鬼托生的,刚去鬼门关走了一圈,怎么刚醒來就要吃的!”刘炳坤的母亲边说,边把放在另一桌上的油条和馄饨端了过來。
刘炳坤的父亲已自己撑着坐了起來,刘炳坤的母亲拿起油条撕下一小块塞到他嘴里,又撕下一小块送到他嘴里,慢慢地两根油条下了肚,又拿勺子舀上一个馄饨喂到他嘴里,又舀上一个馄饨喂到他嘴里。
正要再舀馄饨时,老头子一把抢过馄饨碗说:“别麻烦了,我自己吃!”说着,一手端碗,一手拿勺。
呼噜呼噜,沒一会儿一碗馄饨便下了肚,吃完把碗递给刘炳坤,一抹嘴说:“真香啊!再给我來根油条!”
“别吃了,你刚缓过命,不能吃那么多!”刘炳坤的母亲说。
“说什么话呢?不趁活着吃两口,死了还能吃的下啊!”刘炳坤的父亲白了老伴一眼。
“炳坤,怎么着,你还回去参加请愿不!”刘炳坤的父亲突然又想起什么?问道。
“什么请愿啊!我不明白您说什么呢?”刘炳坤装糊涂,以为老父亲鬼门关走一趟,把以前事都忘了。
“就是你们忻县知青要求回北京,要到地区请愿的事,!”
“哦,您还记着呢?您病了,我得在医院服侍您,您哪时候出院了,我再回忻县!”刘炳坤说。
“你说话当真!”刘炳坤父亲问。
,,,,,。
陈鲁平不上课时,也來医院伺候公公,她对这位老军人公公天生有一份好感,觉得公公是个正直,不阿谀奉承的人,是为革命而敢于献身的人。
见丈夫和公公顶几句嘴,把公公气得个心肌梗塞,差点见马克思,心里老大不忍,便埋怨刘炳坤道:“你怎么和你爸那样顶嘴呢?把他差点气死!”
“我也沒说什么?就是把要回北京的要求说了一遍!”
“你说你们在县委大院请愿了,并说他在北京享福,不同情你在山西插队!”
“对啊!我就说了这些!”
“这些就够呛了,你爸是老革命,老军人,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一切都要听党的,听国家的,自己不能提要求的,你的话对他的信念发生了挑战,他能不气吗?”
“革命为什么?他们不就是为他们的后代生活的比他们幸福吗?可是你看,咱们在山西插队,比他们在北京幸福吗?咱们提出个返回北京的要求他就受不了,不知他怎么革命的!”刘炳坤心里还是不服气。
“说明你爸革命意志坚定,不走后门!”陈鲁平说。
“他革命意志是坚定了,不走后门,我可完蛋了,在山西受苦,他不能把我调回北京,我自己想办法把自己调回北京吧!他还对你行动看不惯,还生气,还认为给他丢脸!”
“算了,别说你爸了,我听说可能有几种人能回北京,有两地生活的,独身的,丧偶的,离异的等等,咱们就属于两地生活的啊!我已经写了张申请你调回來的申请书,交给街道办事处了!”
“真的!”刘炳坤喜出望外,问道。
“是,街道办事处的人说,他们已经收到好几份这样的申请书了!”
父亲出院了,刘炳坤返回山西忻县,刚上班,赵亮便找了过來,对刘炳坤讲了自己父亲把自己硬拉回京的事,并说:“听说几种人可能能调回北京,,,,,!”讲的几种人和陈鲁平讲的大致相同。
刘炳坤想:几个人都不约而同讲几种人可能能会调回北京,那么这些话绝不是空穴來风,自己便要和几个情况类似的人商量商量。
于是他和赵亮,鲜可欣,张兰又找了厂里七八个爱人在北京的知青,开了个小会。
刘炳坤说:“咱们这几个人碰一下头,因为咱们的情况都一样,都是爱人在北京,咱们在山西,典型的两地生活,解决两地生活是咱们最迫切的事,而调回北京又是咱们共同的心愿,咱们境况相似,目标相同。
我想,咱们共同写一封信,寄给北京市委,寄给中央,你们看如何!”
赵亮马上接上说:“我赞同咱们单独写一封信,诉说咱们两地生活的困难,女人在山西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管孩子吃喝,还要接送孩子上学。
孩子病了,半夜也要单独送孩子上医院,有多大困难,男知青在山西,爱人在北京,爱人在北京一人也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爱人在北京独自带孩子生活也十分困难。
何况在山西的男知青,还时时刻刻担心北京的爱人因两地生活移情别恋,闹离婚,,,,,
↑返回顶部↑